【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李永祥: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研究者
时间:2025/11/7 8:48:11|点击数:

李永祥 人类学博士、研究员
1971年9月,如同所有的彝族地区小学生一样,他打着赤脚进入小学,半用彝语半用汉语,在饥寒交迫中开始小学生活,李永祥每天读半天书,剩下的半天回生产队劳动。1976年,凭着“贫农”这一重要成分,他进入了初中继续求学。
初中入学当天,老师把学生领到一间空荡荡的油毛毡房下面。老师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老师带着学生从竹林中砍来了竹子,用木板搭在竹架上成为书桌,开始在漏雨声中上课。1979年9月考入高中,高中的生活条件稍好了些,学校有了食堂,5分钱一勺白菜,一个月吃一顿肉,凭票供应,每份0.30元。高中毕业之后,他考进了玉溪师范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新平县水塘镇金厂小学,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水塘镇金厂小学位于哀牢山中段的高山地区,在那里教了一年书之后,李永祥被借调到新平县文化馆做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主要从事古彝文的翻译和整理。1986年,李永祥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彝文古籍专业,系统地学习了民族民间文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1988年7月,被分配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彝文翻译和研究工作。1998年9月,他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做访问学者,并于1999年9月成功地考取了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2005年7月,获得了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
◎ 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研究者
李永祥在美国留学时师从著名人类学家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他在美国受到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国后,又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为人类学中国化和中国人类学国际化做出了贡献。在灾害人类学的领域里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对泥石流、干旱、地震等灾害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考察,取得多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转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得到了国际灾害人类学界的认同。在灾害人类学的理论研究、灾害类型调查、防灾减灾应用研究、灾害研究方法论探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第一,在灾害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李永祥对西方的灾害人类学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环境人类学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和述评,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灾害研究,积极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灾害人类学和环境人类学理论。出版发表了一系列与灾害研究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包括《灾害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西方干旱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人类学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等,这些成果对于中国灾害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灾害类型和环境问题调查研究方面,李永祥对发生在中国西南的各种灾害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如泥石流、干旱、地震、火灾、当代环境问题等,研究区域除了中国西南之外,还延伸到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如《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关于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傣族社会和文化对泥石流灾害的回应》(《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的回应及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等。其中,《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是中国首部灾害人类学的民族志,对于泥石流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三,李永祥对云南省的防灾减灾、灾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进行应用性探索,对灾害人类学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完成了《关于加强云南省防大灾备大灾能力建设的建议》《民族地区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政策建议》《云南干旱灾害的应急和抗灾对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文章,在灾害人类学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还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成果,如《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与灾害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从神话到现实:灾害神话中的人与动物关系及当下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西方人类学气候变化研究综述》(《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生物多样性:西方生态人类学研究新领域》(《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等。
第四,李永祥对灾害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对灾害的区域性比较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撰写了《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干旱灾害的跨文化比较》《雾霾灾害的环境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总结和反思了灾害研究方法,推进和创新了灾害人类学研究,为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和灾害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李永祥研究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构建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解释灾害与文化之关系、探索中国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经过了近10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出版了3部灾害人类学研究专著——《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与灾害应对》《灾害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等,不仅为民族学研究自然灾害弥补了不足,还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人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灾害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开创中国灾害人类学先河”,是“具有洞察力”的研究。
◎ 多种人才称号获得者
李永祥研究员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尼泊尔、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等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参加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届国际彝学讨论会,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彝族地区发展论坛、美国亚洲年会、第三十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联合国乡村发展亚洲区十年评估会议、老挝高山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国际会议、第十六届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西南民族学论坛等;主持了彝族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花腰傣服饰文化学术讨论会、灾害人类学国际会议、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会议。主持了与灾害人类学和防灾减灾有关的各种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灾害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省院合作(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云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项目“自然灾害与文化变迁”等。
李永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中国灾害人类学的领军学者。他公开发表学术专著5部,合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3部,在《民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中山大学学报》《思想战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发表英语、日语和其他论文近百篇。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四个一批”、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他还是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来源/作者:云南省社科联 责任编辑: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