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军: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边境合作的模式转变
时间:2013/5/28 14:49:47|点击数:
摘要:边境合作与沿海开放不同,必须采取紧密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遵循地缘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改变传统的边境合作发展模式。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必须从竞争性对外开放向互利共赢性对外开放转变;从单方的自我开放向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开放转变;从贸易驱动型的边境合作向投资驱动型边境合作转变;从主要依赖有形产品贸易向主要依赖无形的服务贸易转变;从传统产业间的贸易合作向产业内的生产性合作转变。
关键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边境合作;模式转变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开展边境合作已有20多年了,但进展迟缓、成效甚微,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边境合作的模式选择上。由于地缘因素的存在,边境合作必然具有与沿海开放不同的一些特点。只有对边境合作的特殊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选择正确的边境合作模式。由于存在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地缘文化的相似性等特点,边境合作必须采取紧密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不仅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免税贸易,还包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一些超越自由贸易区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能够消除阻碍货物与服务自由贸易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消除成员国间一切以国籍为依据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以及货物与服务贸易的自由运行。总之,中国和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需向“区域一体化”的模式转变。
一、从竞争性对外开放向互利共赢型对外开放转变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活力和繁荣,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各国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1 ]过去,中国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主要是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出口多创汇,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现在,中国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了,就要承担大国的责任。要逐步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化问题,从竞争性对外开放向互利共赢型对外开放转变。
1.构建周边国家的生态屏障,在生态和谐中实现互利共赢
地缘经济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但表现在经济联系上、而且表现在生态环境上的密切联系上。从这个意义说,中国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中国地处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周边东南亚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活的质量,而且还决定着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各条国际河流构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的天然条件,成为相互依存的利益重叠线。[ 2 ]互利共赢要处理好经贸关系,更要处理好生态环境关系,二者间有重叠和交叉,互为支持和配套。边境合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要把落脚点放在生态环境的优化上,这涉及到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构建周边国家的生态环保屏障,不仅能够使中国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而且能够合理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资源,维系自然资源系统平衡,形成强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凝聚力。
2.构建和谐周边、和谐社会,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合作交往十分频繁,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人口贫困化、疾病蔓延、拐卖人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非法劳工等,给合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贫困是产生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中国与周边国家应加强团结,密切合作,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道路;要在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边疆上下功夫;要致力粮食安全与减贫事业,纵深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乡村发展合作;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周边国家一起努力,营造和平共处的地区政治环境,普遍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持久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地区文化环境。
3.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在利益和谐中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核心就是兼顾本国利益和别国利益,首先考虑的肯定是本国利益,但也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互利共赢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扩张掠夺的对外战略,也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的“自利独赢、赢家通吃”的对外战略,而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开放战略,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战略。[ 3 ]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不是把经济增长成果留在家里独自享受,而是把经济增长与大家分享,使参与国在合作中普遍受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要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要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多予少取,适当让利。同时努力开拓潜在合作空间,让那些在竞争中失去利益的对手,在合作中得到补偿和发展。只有让利于他人,多助共赢,合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要让周边国家的民众以自己的感同身受证明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绝非殖民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互赢互利的关系。
二、从单方的自我开放向双边或多边互动开放转变
边境地区利益的日益融合使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从而使合作成为可能。但合作一定是双向的,不仅有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开放,还必须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开放。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在市场、资源等方面同时存在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周边国家十分看重中国的市场和资金,寄希望于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机遇,但又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的不断上升抱有戒心,甚至把中国看作竞争对手。如何实现互利互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沿边开放能否成功。
1.稳步推进能源资源合作,实现互动开放
中国对境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扩大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战略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利用海外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不仅要重视利用外部资源,更要重视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只有使我们的伙伴得到实惠、得到发展,边境经济合作才能提升。加强与周边国家资源开发的合作,使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为周边国家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支持,优化和提升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
2.在贸易平衡中实现互动开放
过去我国外贸增长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贸易发展既可能给周边国家发展带来机遇,也可能带来强大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贸易摩擦时常出现,因此,有必要调整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政策取向,改变原来的“出口导向”外贸战略,转向贸易平衡战略。要把扩大进口作为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着力点,扩大能源、资源进口,大量增加战略资源储备。周边东南亚国家在贸易中的主要问题是支付能力比较低,优势是有大量的资源可作贸易支付。实现贸易平衡的有效办法是双边的高层政府签署具有战略意义的补偿贸易协定,提高补偿贸易的可交换性,推进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便利化。只要有补偿贸易作支撑,并科学地规划好补偿贸易中的细节,对所补偿的资源做到绿色开发、可持续发展,就可以使补偿贸易成为周边国家经济开发的引擎。
3.在产业对接中实现互动开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彼此竞争的国家之所以要进行产业合作,是因为各国之间在资源、要素方面需要互通有无。当拥有某些资源和要素的国家或地区不能提供相应的有效供给、自己不能把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时,或者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资源和要素有强烈的需求时,它们之间就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和要素,以满足各自的发展需要。[ 4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对接,要通过合作来实现。通过共同开发市场,双方的开发能力才能组合起来并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合力,增大对外的整体竞争力。产业对接不仅可以填补周边国家的一些产业空白,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建立起较大规模的产业增值链,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产业对接也有利于提高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由贸易驱动的边境合作跨越到投资驱动的边境合作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主要是靠贸易来维系的,这种单一的模式直接导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受市场因素和各国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这种贸易合作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用传统的贸易政策与措施来刺激边境合作的余地已经相对狭小,加速相互投资将成为拉动边境合作持续增长的良方。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需要寻找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积极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1.实施投资驱动战略, 把沿边开放推向更高阶段
仅仅依靠地缘优势和互补性资源输出的贸易,已远远不能适应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合作的需要。贸易的扩大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要由过去单一的贸易合作转为全方位合作。中国应把获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战略资源作为合作的主要战略选择,在方式上要变过去以贸易为主为以投资为主,通过跨国生产经营,建立起境外生产体系,形成相对稳固的原料来源。投资驱动有着“创造贸易”、扩大市场、促进竞争和推动区域合作等功能。一能有效规避对方为货物贸易出口设置的高关税,降低销售成本,以便在对方国家取得更多的贸易市场和贸易利益。二能利用对方可能是最不发达国家的身份,取得原产地待遇,自动享受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普惠制条件和最低的配额限制。三能开发对方无力开采的资源,通过进口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扩大了对方国的出口。四能带动国内配套产品的出口,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和综合竞争力,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2.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企业“走出去”,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才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促使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周边国家也希望我国企业与他们开展合作,带动他们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应按照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实现长远发展的要求, 引导企业“走出去”。按照产业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的规律,使产业选择区位成本、资源成本最低的地区就位,对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木材等短缺资源,要更多地通过境外投资来解决。按照生产要素流动规律,使生产要素向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流动,对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业,如纺织、机械、建材、化工,要把技术、设备带出去,在境外寻求合作与发展,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分享比较利益。
3.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
要有效突破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失为一条好的办法。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培训熟练技术工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在合作过程中,中国向东道国转让技术,可以增强东道国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在资源国实施资源性产品加工,可以有效平衡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周边东南亚国家很多都有向中国开放建设经贸合作区的愿望,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他们国家去投资建厂。到条件具备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实际上是搭建平台,合作区内资本、服务、人才、信息的集中有利于我国企业相对集中投资,形成产业集群,降低风险,发挥规模优势。国内企业接单境外加工,可改变原产地,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不受贸易政策的约束,减少贸易摩擦。
四、由主要依赖有形产品贸易向依赖无形的服务贸易转变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应不仅包括看得见的货物贸易,还应包括看不见的服务贸易。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发展服务贸易,即可为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并提高服务水平,更可开辟新的服务领域。
1.以跨境旅游为“先导”,带动整个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地区,在它交流活跃、繁荣昌盛之前,在它物流、资金抵达之前,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流做保障。旅游带动人员流、人员流带动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同时,旅游业是一个跨地域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地区。旅游的合作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合作,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餐饮娱乐业、酒店宾馆业、旅游商品业的全面合作。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已经逐步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云南的西双版纳,老挝、泰国、缅甸交界的金三角,都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要通过旅游业的合作与开发,建成一批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景点,大幅度增加客流量,提高区域内旅游业收入水平。以旅游带动的客流来带动物流,带动交通,进而带动信息、资本、技术等的流动。
2.进一步转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增长方式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传统优势项目,周边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大多采取“资源换工程”模式,中国应相应实施以“工程换资源”模式,尽快形成一批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经贸一揽子合作的项目。一是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由目前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建逐步发展到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冶金、化工、能源、矿山等领域。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对外承包工程增长方式,企业以BOT (建设-经营- 转让) 、BT(建设- 转让) 、EPC (设计- 采购- 施工)等多种形式承揽承包工程项目。支持企业“以工程换资源”和出口信贷项目“债转股”,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方式多样化。三是劳务合作要提高水平,拓宽领域。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扩大工程师、教师、设计师、医护人员等高层次劳务的输出规模,拓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新领域的劳务输出,提高劳务合作的附加值。
3.发展以跨境运输为重点的物流服务贸易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已见雏形。滇越、滇缅、滇老和滇泰边境地区已经开通了多条公路客货运输线。澜沧江上的船舶单船吨位从20 世纪90 年代初的80 吨发展到现在的400吨。除传统货物运输外,目前已增加成品油运输、旅游客运和鲜货冷藏运输,运输品种进一步优化。目前,相对于交通建设,以跨境运输为重点的物流服务贸易还十分滞后。云南与周边国家,应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支撑、以营造政策环境为切入点,以现实的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加强政府与协会、企业的分工合作,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快建设与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物流基础设施,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
五、由传统产业间的贸易合作提升为产业内的生产性合作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不应停留在对当地资源的一般开发上,而要从强化地缘经济的生产性功能入手,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双方的贸易逐步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开拓区域贸易的新领域。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结成紧密联系的经济联合体。要通过共同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并且以核心经济区的发展来拓展到其他的地区。[ 5 ]
1.培育跨境的经济合作增长极,提升其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接壤和邻近的大片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经济内缺少新的增长极,整个区域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核心、没有骨架、没有关联、更没有带动。边境合作应首先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口岸,构建贸易平台,尽快形成商品集散地,再建立产业合作的平台,形成生产要素流入的“凹地”,然后通过资金、技术、产业和贸易的流动,构筑起区域合作的战略支点,形成区域性的经济枢纽,肩负起组织、发展经济的核心作用。一方面促进新的经济增长极高速增长,尽快形成吸纳机制和集聚机制,让区域内长期被封闭和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使口岸城市积累和聚集起足以增强综合实力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种辐射机制和带动机制,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增强口岸辐射功能,逐渐向本县域、整个边疆地区和毗邻国家纵深地带辐射。
2.打造跨境的产业合作带,强化其生产性功能
目前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中,“生产增值环节”还相当薄弱,应该从强化地缘经济的生产性功能入手,使边境地区的互补性要素与资源在“生产环节”中实现优化组合与加工增值,使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也使其资源禀赋的比较劣势通过经济技术合作而逐渐得到弥补。应该以地缘经济区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与纽带,构建由“生产”环节带动的生产促贸易、生产与贸易并重的跨境产业带。要打破原来经济分割的局面,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形成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资源的加工,提高当地优势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从资源地区变成有特定产业支撑的经济增长带,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这一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脱贫困,形成共同增长、共同繁荣的良好态势,从而有效缓解边境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
3.构建跨国产业链,提高区域合作的互动力
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有很大趋同性和竞争性。必须通过跨国产业链的融合和分配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双方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分享跨国产业链里的利益。产业链区域化的合理延伸,并非是一部分国家产业进入,另一部分国家产业退出这种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共同发展,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跨国产业链。跨国产业链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活跃的要素,它能深化国际分工。由于产品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产业内贸易,能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提高产业区域化要素组织动员水平,促进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加快区域一体化重组,促进产业区域化的有效分工与合理布局,是使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走向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1 ]国纪平.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N ].人民日报, 2007-11-28.
[ 2 ]翟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解析[N ].人民日报,2005-06-24.
[ 3 ]胡鞍钢.互利共赢战略是可长期持续的开放战略[ EB /01 ].http//xinhua1net, 2007-10-17.
[ 4 ]吕洪良.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合作[N ].经济日报, 2005-08-22.
[5]GMS商务论坛秘书长素旺纳翁1次区域内跨境合作呈现新理念[ EB/01 ].http//www1chinanews1com1cn, 2008-06-10.
bstract:Cross- border coop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pening- up process of the coastal area and hence a pattern for close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ust be adopted. Following the law of the geo-economic devet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ross- border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order to expedite the progr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a change from competitive opening-up to win-win openingup;a change from unilateral opening-up to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opening-up; a shift from focus on tangible trade of goods to focus on intangible trade of services; and a promotion from traditional inter-industry trading cooperation to intra- industry productive cooperation.
KeyWords: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来源/作者:《东南亚南亚研究》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