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访中国改革发展论坛副主任 马加力

时间:2015/6/19 20:19:02|点击数:

  近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在论坛现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代丽、孙喜勤就“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措施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出席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中国改革发展论坛副主任马加力。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关系领域、经济发展领域、对外开放领域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经济合作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智库学者,应该全面深入透彻地研究“一带一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好的对策建议。

  第一、“一带一路”蓝图规划要精细。“一带一路”倡议最先由我国领导人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提出,通过层层深入,现在大的战略已经制定好了,但是从具体设计的层面看,还是轮廓性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作为智库学者,还要更深如和透彻地研究“一带一路”。我们要把政府的构想、目的、利弊、时间表、路线图等尽量阐述清楚,这样才能做到长袖善舞、胸有成竹。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注意政治体制、文化文明上的差别,特别是国家安全理念上的差别,努力推动政治互信、安全互信,军事互信,否则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心理反感、行动反弹、态度反复。首先,内部要强调决策科学化,落实系统化,推进有序化,使国家的整体战略与地方的发展战略一致,使相关各方的努力劲头与我们预想的实际效果一致。其次,内外宣传要有区别,对外宣传尽量不要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应该是“中国倡议,美好蓝图共同推动”,或者提“战略构想”,是中国倡议,希望“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在共建过程中,遇到分歧要相互商量,这样的提法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响应。再次,就是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要充分照顾到对方的舒适度和接受度,特别是对印度。不要用“转移过剩产能”的提法,应该用“交流实用技术”的提法,避免给他国以废物输出、污染者的印象,引起误解。最后,不要用利他主义的说法,要坦诚讲清楚中国的利益观。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展自我,但是这个阶段上我们要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发展自我。只有周边和相关方都发展得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要用真正平等合作伙伴的态度,避免使用“中国胆量、中国气度、中国风度”这种自我表扬性的语言,要用谦和、平等的语言。不要以施予者的身份,要以合作者的身份虚心听取别国意见,谦和地探讨合作途径,特别对小国。

  第二是成本意识要加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构想,既要有战略上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考虑,也要有经济上获得利益的算度。在推进“一带一路”构想的过程中,要研究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就是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初期,我国政府首先可以采取“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方式,但是总体上必须算度经济利益。其次,是努力和规范民营企业走出去,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形象,而且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成败。同时,现在所说的共享,不仅应该是利益与成果共享,也要做到困难和风险共担。否则,很可能投入巨大,收效甚微,甚至血本无归。

  第三是重点国家要经营。我所谈到的经营重点国家,更多的是指要做好印度的工作,印度是一个拥有12.8亿人口大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是一个有效控制或者间接控制“海上丝绸之路”三分之二航程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大国争夺的对象。总之,印度是个人口众多、市场最大、地缘关键的国家。因此要保持战略、战术、领导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清醒。对于印度,争取打消它的顾略,多做些能增进两国友好合作的实事,彼此耦合、互相包容、相互对接、有来有往。

  第四是安全理念要沟通。建设“一带一路”,需要做到经济上互利互补、文化上互信互鉴、理念上包容认同。需要做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国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沿途国家同心同德、同声相应、同舟共济。所以,要做好相关国家的工作,取得它们的理解和支持,既要做好“小不点”的工作,也要做好“大块头”的工作。我国要把目的和道理讲清,把存在的问题和互利的结果讲清,力争将它们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构想之中。

  马加力简介

  马加力,男,1950年8月生于吉林长春,1981年在吉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从事印度及南亚问题的研究,对印度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有深入研究。现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印名人论坛”中方成员(国务院批准)、中印俄二轨对话中方成员。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印度尼赫鲁大学研修一年,后十数次赴印度访问、考察,数次赴巴基斯坦、尼泊尔、德国、俄罗斯等国访问、讲学和考察。主要著作有《当代印度教育概览》、《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当代印度教育概览》、《东南亚国家市场经济》、《一应俱全印度人》等专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代丽/供稿)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