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海:中国-南亚智库建设应积极发挥人才优势
时间:2016/6/14 15:16:31|点击数:
6月12日—6月13日,以“经济走廊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召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就中国-南亚智库建设及面临的挑战、战略意义等相关问题访问了出席本届论坛的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先生。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南亚关系建设,云南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地位?
孙士海:近年来,云南省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南亚关系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推动向南亚国家开放、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云南省在推动中国-南亚关系建设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我从2000年开始参与云南省对外合作项目的建设,目睹了中国-南亚双方合作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过程。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四个国家的认可,同时,合作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面展开,共同研究经济走廊建设。
当然,这些努力和成就与国家、政府的支持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条件是分不开的。地缘优势是首要的,这个不必多说,与南亚多国接壤的天然优势是其他内陆省份不能相比的。南亚学会近年来一直都在关注云南省对外开放合作的进程,我们发现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中国-南亚关系建设,中央政府、省政府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支持工作。另外,在云南省内的一些社会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的成果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云南省在推动合作加强对外交流方面有许多的机构,这也是一个大的优势,比如云南大学在南亚及印度等国家研究上都有丰富的学术积累,云南省社科院有专门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短期目标,而是一个长期战略,云南省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和学术资源优势。我曾经错过了前几届中国-南亚论坛,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通过这两天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推动多边关系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个智库论坛建设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而应该长期坚持,除了这样大型的多边交流会议,希望能有更多小规模、有目的性的会议及交流平台加入到这个智库论坛建设的过程中。
另外,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说中国-南亚关系建设并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部分,中国-南亚关系建设的提出远远早于“一带一路”构想,但是“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南亚区域,所以做好中国-南亚关系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必要的。从对外开放上来讲,这也有利于我们长期保持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同时让中国更接近“走向世界”的目标。
您认为实现本届论坛主题“经济走廊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如何,未来云南省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孙士海: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现在中国-南亚关系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我认为云南省未来推进“经济走廊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产能合作。确实,南亚国家在制造业方面还不够发达,资金、经验等都不够丰富,在这个时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国,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制造业,发展工业,包括增加投资(资金支持)。目前,中国的产能是丰富的,面对对外需求进行一定的合作是完全可以的。随着近几年中国-南亚对外贸易的递增,云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实现对外的产能输出。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我们应该转变合作思路,每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产能输出、技术支持方面应该秉持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思路,而不是我有什么就一定要给你什么,这是不正确的。
其次,旅游业方面的合作是云南省未来的又一个努力方向。云南和南亚国家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圈,实现旅游线路对接、共享,发展旅游经济,是造福云南、南亚国家百姓的好事。特别是对于云南、南亚国家来说,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再有,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与南亚国家在农业方面展开合作可帮助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来说,云南省无论是在农学研究还是农学实践方面一直都走在前列,抓住机遇对外开展农业合作是未来的另一个努力方向。
最后,我想重点谈一下社会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南亚合作不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合作还应该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生态保护,推动社会合作、人文合作、扶贫合作等全方位展开,而不是仅局限于产能。通过社会合作促进社会发展、减少贫困,使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只有解决了贫困、社会发展、民生问题,产能合作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所以,能直接造福于当地老百姓的社会事业不应该被忽略。而且,建立可持续的的合作机制也有利于增加双方的互信程度。
目前,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及智库建设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未来的走向在哪里?
孙士海: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建设实施的时间不算长,目前来看挑战主要集中在人才方面。智库论坛及智库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成效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人才培养承担着智库建设的重任。人才不是短期内就能成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磨练过程才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其看法、意见才能更具说服力。智库建设不应该只是财政的支持,有时好的研究成果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让有志于在此领域务实、出成果的学者踏踏实实坐“冷板凳”、搞研究。
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在智库建设中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方面,作为全国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会给予云南大力的支持,比如学术交流方面,这次为了配合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社科院多位同事也来到了这里。与其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意为云南在中国-南亚智库建设方面的支持,不如说双方是在践行合作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处北京,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北京的研究机构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央大方向,但在深入、细致的实地研究上却远没有云南实在。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云南当地科研机构应该进行相互的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孙士海简介
孙士海,长期从事南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现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主编有《转型中的印度经济》(1997)、《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与安全》(1998)、《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2000)等学术著作。发表有《印度未来发展的潜力和限制因素》、《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探析》、《南亚民族宗教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对中印建立互信关系的几点思考》等多篇学术论文。
(信息中心/汪洋、赵亚净 审核:陈利君)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汪洋、赵亚净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