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加快发展,互利互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要求

时间:2015/7/20 20:21:27|点击数:

  近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在论坛现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编辑部代丽、孙喜勤围绕会议主题采访了出席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研究员。

  题一:盛教授,您认为“一带一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来推动各国间的合作?

  盛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经济和贸易制度以及技术标准都存在差异,如在道路连通的过程中,各国的铁路轨道不一致,各国通关的手续、检验检疫标准也不相同。现在要形成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统一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可以先从两个国家的双边合作机制开始,从双边发展到多边,分层次、分领域、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来建立合作关系。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国政治、历史、文化、开放程度的不同。目前,中国已经有不少企业“走出去”了,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在解决困难时,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帮助企业沟通、协调,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要把工作做细、做具体,落实到实处,与相关国家形成合作框架。

  问题二:您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要求与利益共同点是什么?

  盛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普遍不是太高。加快发展、互利互惠是他们的共同要求。如何来实现共赢、共享、共同发展是各国总的关注点。当然,各个国家关注的侧重点可能有差异,如有的可能关注资源互补,有的关注技术发展,有的可能关注互联互通,有的可能关注人才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互为市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交通的连接,互联互通、资源互补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发展合作关系的关注点。

  问题三: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盛毅: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国际市场整体疲软,各国都需要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对各国来说都是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挑战给各国带了的机遇,旧的经济格局被打破,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美好。另外,中国领导人以鲜明的态度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沿线国家来讲,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这有助于各国间形成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连通,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问题四:您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合作?

  盛毅:我们可以和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整体的发展或某些方面的发展形成合作协议,这个协议可以是框架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如针对旅游、交通、贸易壁垒形成合作协议,以减少合作障碍。中国的西南地区要把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作为发展的重点,结合我们的优势、需求开展互利合作。希望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如加强机场、铁路的建设。

  

  问题五: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盛毅:首先,南亚国家文化多元,历史上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交往就很密切,这其中可以挖掘的内容很多。其次,加强华侨、商会、使领馆之间的联系。再次,智库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智库交流要围绕与相关国家的需要、合作内容来展开,不断扩大研究的视野。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座谈的方式来沟通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很多世界知名的高校,有许多优势学科,但目前学校间的交流和留学生的互派都还有待加强。

  

  问题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对推动“一带一路”有什么样的作用?

  盛毅: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典型范例,有其特有的特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发展经验可以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中推广。

  

  问题七:云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作用?

  盛毅:云南要发挥好作用,需要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加强“走出去”的能力。云南推进的目标是明确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现在要解决的是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连接以及云南经济实力的问题。交通方面,航空、铁路建设有待加强。经济实力方面,云南需要提升制造业水平。对南亚国家来讲,云南开放的优势是旅游业,但是制造业是南亚、东南亚国家亟需的,云南要增强与四川、重庆、广西的联系,形成 “走出去”的优势。

  盛毅简介:

  盛毅,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出版《企业经营状况自我诊断》、《现代企业组织与经营》、《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四川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等专著。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孙喜勤整理)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