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从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凝聚和激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人类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产的过程,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移风易俗、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引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为示范,各地区各部门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同步向上向好,主旋律更加响亮,精气神更加充盈,正能量更加强劲,新风尚更加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新经验,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人类文明是多样、平等、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任仕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王婷婷,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