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 > 专家视点

陈兴利:加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拓展合作平台

时间:2019/1/18 17:12:48|点击数:

  2018年6月13~16日,“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新时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办,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300余名政要、智库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兴利(Hing Lee Henry Chan)就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接受了论坛宣传报道组的采访,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兴利(Hing Lee Henry Chan)教授  李月/摄
 

  一、中国在全球科研方面的崛起

  中国在科研方面研究的崛起是多方面的。中国去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大概是GDP的2.1%,美国是2.8%,但中国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发达国家只有3%-5%。根据国外的记录,中国大概在明年或后年在全球科研经费方面会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科研人才数量方面大概在明年或后年会是全世界之首。从2015年开始,中国在全球专利获取量已经是全球之首。所以说中国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希望中国能输出人才、输出技术。

  二、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空间

  中国跟东盟的关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团里最密切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三条路线有两条经过东盟。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上看,主要国家还是东盟国家,出口前六名的国家有四个是东盟国家,进口前六名有三个是东盟的国家。根据估算,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大概2730亿美元,约合18000亿人民币,这数量大概是印度的10倍,是东盟的12倍,中国跟东盟、印度、南亚这些国家在科技合作方面有很大的潜力输出。中国跟东盟科技合作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因此过去跟东盟合作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现在建议开展更深入的科技合作,从博士后的层次开始做。我认为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是最高层次的民心相通和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中国与东盟具体合作平台

  今年中国已经成立了国际合作发展署,这对今后中国和东盟科技方面的合作交流有很积极的意义。国际合作发展署是东盟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来华工作和研修的一个比较专业的、很好的支撑性平台。2018年5月22号,科技部发表了一篇文章,国外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中国担任项目主管和项目主持,这对促进东盟和中国在科研上的合作有积极的影响。中国跟东盟现在有很多合作的平台,在人造卫星、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了科技合作方案,同时允许东盟年轻科学家来华学习。中国国家海洋局在大气变暖、海洋气候变化方面跟东盟也有合作项目进行。

  专家简介:陈兴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整理:孙喜勤   审核:王国平)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孙喜勤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