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 > 媒体报道

“金点子”推动务实合作

时间:2014/6/10 18:02:03|点击数:

  6月6日至7日,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南亚以及东南亚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40家智库机构的150余名智库专家围绕“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新丝绸之路与经济走廊”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找到了一些合作的共同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与南亚地区智库机构交流及其中国与南亚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此交流,新锐的思想在此碰撞,汇合成一条不断涌动向前的智慧之河,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间的务实合作。

  合作迎来了黄金期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主题,主要讨论历史上北方、南方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由此建立的友好关系;用大量的数据阐述了当下中国和南亚合作迎来黄金时期,并畅谈了如何通过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历史上,美国、欧洲历来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2011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动向,就是中国和亚洲国家的贸易额超过了中国同美国、欧洲贸易额的总额,多出了大概800亿元,2012年超过了中国同美国、欧洲总合的2800亿元。中国和南亚合作正在迎来黄金时期。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艾里克·冈萨维兹指出,区域合作是最基础的,云南省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要让云南成为一个更有效的门户。

  印度泰戈尔大学副校长萨比亚萨奇·乔杜里指出,在推进各国合作中可以利用我们古代的传统和经验,搭建文化方面的桥梁。他说,中印文化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分享文明成果。当下,新的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文化的往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云南大学教授刘稚指出丝绸之路是人与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人员的沟通,文明的对话至关重要。建设“一带一路”要发掘出古丝绸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加强各国各领域、各基层各宗教信仰的人际交往,发挥软性交流的潜力,扩大各国民间友好的基础。

  构建新的丝绸之路

  论坛上,各国专家热议的另一个主题是“新丝绸之路与经济走廊”。专家们就全球化背景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何通过经济走廊建设,加强经济合作,共享地区发展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合力促进新丝绸之路的建设。

  经济走廊的建设承载着政府、企业和民间合作的重任。有不少学者研讨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交流合作处处长徐栩教授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快合作方案研究,确定优先合作领域,落实项目的资金和实施主体,推动项目早日落地;二是集中各国的资源优势,优先打造优势项目,实现能源资源互补。

  成功的经济走廊,必须有经济合作的机制。巴基斯坦中国理事会执行主任法扎尔·拉赫曼介绍,在过去的15年里,中巴都致力于经济走廊建设机制化,签署了一些协议,设立了中巴投资公司,制订了货物和服务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使得中巴经济走廊成效显著。这些经验可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借鉴。

  云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任佳指出,云南作为唯一可以同时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要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重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她建议,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中心城市设立工业园区,通过四国的交通线连在一起。还应在昆明、达卡等地建立人力资源中心,加强学者的联系。建立信息中心,促进旅游发展。

  云南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冯勇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先行示范区——昆瑞经济走廊的构想,即昆明、楚雄、大理、瑞丽至缅甸,形成孟中印缅联系起来的经济走廊带,以空间的互联互通、投融资、贸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合作等领域为重点,参与和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打造国际交流的合作平台,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先行区。

  来自各国智库机构的智囊们共同在论坛上分享了一次智慧的思想盛宴,他们将在推动经济合作、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崭新的明天,合作发展的明天的到来!

                                                      (云南日报记者 杨燕 张若谷)

相关链接:“金点子”推动务实合作2014年06月08日 星期日04 第2届中国—南亚博览会_ 云南日报_云南网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4-06/08/content_844536.htm?div=-1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