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兆民、曹阳、冯欢:坚守文化主体性,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

时间:2025/4/17 16:12:13|点击数:

  作者:张兆民 曹阳 冯欢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其稳健的步伐迈向新的辉煌,这一进程不仅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坚守文化主体性,捍卫精神独立性,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讲话不仅彰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更为坚守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开拓,在维护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实现文化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主体性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同时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要义。这种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上,更体现在对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创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解文化主体性的深刻理论支撑,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能够预见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文化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反映,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承载着文明的传递,塑造着民族心理,造就着民族性格。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关键角色,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思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奠定了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强调了仁爱、勇气与智慧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提出“良知”的概念,认为人心中应有悲悯恻隐之情,这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老子和庄子则从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深度与质量,提出了“道”的概念,引导人们追求宏大开阔的生命境界。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楚辞》的浪漫主义,从《史记》的纪传体到《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大争论,再到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延绵不断的文化根基。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延绵不断的文化根基,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一基础上,必须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思想文化资源,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新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

  坚守文化主体性,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国潮”“国风”的兴起,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性的转化,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以保持其活力和相关性。

  坚守文化主体性需面临并应对诸多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根基,一些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化的价值,甚至出现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回应这些挑战。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让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坚守文化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相反,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文化的发展需要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必须认识到,文化的竞争和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既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坚守文化主体性,需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维护着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积累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文化还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以及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的功能。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文化的社会价值,使得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入理解文化在社会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它在形塑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坚守文化主体性,捍卫精神独立性,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共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