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田娟 | 着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

时间:2024/5/28 9:35:52|点击数:

摘要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更是文化传承、价值观培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本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娟,以《着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为题,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对培养创新型劳动者作了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动力,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优质生产力。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更是文化传承、价值观培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其理念基础融合贯彻于基础教育过程中,培育起符合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相关内容。虽然近年来我国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但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做题家式的县域人才培养模式、不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育方式、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角色以及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行政管理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亟需落实基础教育改革。

  01更新教育理念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为核心,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以及全社会需要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一是重视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从传统的知识记忆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二是强调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础教育阶段也应重视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三是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要求人才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技术变革。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着眼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四是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理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个性化和定制化,基础教育更是需要以儿童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五是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理念。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培养。六是教育方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应走出课堂,拓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0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生产力迭代升级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技术应用、灵活性和适应性。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一是人才培养目标需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和判断,不要困在目前学生的分数与对错上。二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依赖记忆和应试。三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教育管理者到学校到教师,逐级建立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品德行为、体育艺术、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的评价。四是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主导,与家庭、社区共享育人理念与信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03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教育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注经济效益,也关注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未来,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一是立德树人,强调社会责任。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需要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二是核心学科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深入学习和理解复杂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身体教育与健康生活。强调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不同学科、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环境。五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在学科教学里,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人际关系、团队协作、领导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4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

  教育方式的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劳动者至关重要。一是加强课程设计,增加实践和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综合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创新学习模式,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中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四是教师借助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等,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五是加强作业设计。加强学生实践性作业、研究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反思性作业以及创造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信息搜集、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六是以评价方式的创新促进教育方式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还包括同伴评价、自我评价、项目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05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开发和实施包含多维度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从而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及时跟踪和鼓励学生的持续进步和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方法如学习日志、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三是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能够确保其与当前的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及时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以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四是增强评价的参与性和民主性有助于提高评价过程的透明和公正。评价体系应当允许学生、家长、教师甚至社会人士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过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各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整合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成为新的教育趋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此外,教师还承担着传播终身学习理念的责任,通过自身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来激励学生。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数字素养,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朝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迈进,从学校管理改革着手,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课程设计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