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泠泠 赵南舒:云南民族民间文艺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2/4/29 17:12:59|点击数:

——以剑川石宝山歌会为例

  杨泠泠 赵南舒

  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和存在形式。林耀华在《民族学通论》中写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徐大慰在《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者的伦理责任》中表示:“对人类来讲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那样必不可少。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时首先要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起源、生息繁衍和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间文艺中的一朵奇葩,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作品,有原始歌谣、仪式歌、礼俗歌、情歌、民歌、生活歌和童谣等等。云南民族民间歌谣艺术传承至今,影响面广,闻名中外,盛况空前,具有悠久历史的当数剑川县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历史源流

  西汉时期剑川为叶榆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于永昌郡;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唐初属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南诏时为剑浪诏,设剑川节度;宋代大理国时期属谋统府,设剑川节度;元代设义督千户,后改设剑川县,属鹤庆路;明代升为剑川州,隶属鹤庆府;清代属丽江府,民国改为剑川县,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剑川县人民政府。

  剑川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县内名胜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石刻石钟寺石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山田沙门天王像、宝和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剑川县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白族民间歌谣集成》共计收入了479首歌谣,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

  石宝山歌会,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传统民俗,也是白族地区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剑川石宝山举行,届时,有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欢聚石宝山,弹弦对歌。2008年6月14日,剑川石宝山歌会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宝山歌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剑川县文化部门在石宝山歌会期间设置了“赛歌台”,鼓励人们创作和演唱思想内容健康的各民族歌曲,积极引导对歌唱曲活动,并专门组织开展对歌擂台赛。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石宝山歌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名片。1999年剑川县将石宝山歌会正式定为民族节。

  石宝山歌会发展传承状况

  石宝山歌会充分展示了白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鼓励演唱、鼓励创作,积极引导,如期开展相关活动,形成了规模,不断丰富充实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开展民间歌手大奖赛、龙头三弦大奖赛、木雕工艺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旅游产品展销等民族民间活动,以歌会友、以歌招商,促进了经贸活动,扩大了影响,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理白族音乐节。

  在滇西北剑川可以看到当地优秀白族传统民俗文化每天与人民相依。在乡村田野调查时依然能遇到即兴创作对歌的优秀年轻歌手。沙溪乡石龙村的青年女歌手李宝妹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代表,她在剑川石宝山歌会曾连续多次夺得“歌后”桂冠。李宝妹7岁就开始学唱民歌,21岁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歌高手。她即兴作歌时,词如泉涌,妙语天成。在对歌时,能将各种民歌的比喻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一歌唱千年,千年唱一歌。剑川县石宝山歌会每年如期举办,传统洞经古乐、白曲赛歌(山花体)格式从唐代延续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立足于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高度融合的省情实际,先后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强省和旅游大省、强省的目标,推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剑川县石宝山歌会结合县情开展“白族文化节暨石宝山歌会”“千年白曲·石宝欢歌主题歌会”“剑川木雕文化艺术节暨石宝山歌会”等活动,围绕“白族原乡·美丽剑川”不同主题举办文化节。

  石宝山歌会既是民族传统节日又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它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遵循民俗传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共同保护传承好云南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云南着力实施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切实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着力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以现代化引领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发展观,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理念,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资源及启示

  云南,素以“七彩云南,旅游天堂”著称。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省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云南农文旅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战略课题。

  在剑川县的乡村,到处都留有历史文化的印迹,处处闪烁着鲜活的民间文化之光。启示我们:一,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社会风俗、传统节庆、民间文化,是民族特殊生产生活的活态呈现,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