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睿莲: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云南实践

时间:2025/4/9 9:45:25|点击数:

  

  张睿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这一重要指示,为云南“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不断以高质量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空间嵌入促共居共融。空间嵌入是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克服空间阻隔、保证高效交通,为其他维度的嵌入创造基础条件。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民航机场达15个,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16个州(市)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124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4G网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5年的93.3%提高至97.61%,16个州(市)三甲医院全覆盖,为高效的空间嵌入提供了坚实保障。今天的云南,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社区)、各族学生同校同班的情况更加普遍,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

  以文化嵌入促人心凝聚。文化嵌入是核心,通过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2015年以来,云南累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80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71个,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10卷14册560万字,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注重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和谐团结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民族团结观念。全面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建设各级各类民族文化博物馆、传承中心等,持续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以经济嵌入促共同繁荣。经济嵌入是物质基础,借助产业协同和就业融合,推动各民族经济合作与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云南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特色产业支撑能力、沿边开发开放带动能力,“云花”“云茶”“云药”“云咖”等知名品牌不断壮大,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布局持续深化。在“一片叶子”的茶产业中,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在“从豆子到杯子”的咖啡产业协同中,跨地区合作让各民族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互利共赢。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就业”模式,帮助各族群众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就业;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品牌建设。创新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绘就了“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时代壮美画卷。

  以社会嵌入促治理和谐。社会嵌入注重构建亲密互动的“生活共同体”,通过社会服务的精准供给和基层治理的有序和谐,营造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沿边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云南积极发挥好各级综治中心和社会治理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精准服务。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普法力度。各族人民牢记“共守祖国疆土”的光荣使命,“五级书记抓边防”的责任进一步压实,边境管控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联防联控格局初步形成。

  以心理嵌入促同心同德。心理嵌入是深层次基础,通过文化观、价值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考察云南、4次回信、2次致贺信,为云南发展把脉定向,引领云南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这份沉甸甸的关爱,让云南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了同心同德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云南各民族的共同心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通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石榴红”等重点工程,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共同奋斗。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溯源与中国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BKS142)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