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戈:同心同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5/1/8 9:18:56|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誓词碑,郑重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在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同心同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各民族同心同德,坚持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汇聚精神力量,靠共同的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同心就要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必须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面向各族人民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让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新征程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把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之下,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基础。
同德就要持续塑造强大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增强包括价值观认同在内的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历史证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丧失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就会从思想上动摇。苏联解体一定程度上就与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紧密相关。实践启示我们,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就能包容各民族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唤起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沉的依恋。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要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
(作者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张戈)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