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江燕:讲好文物古寺故事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以云南姚安龙华寺为例(上)

时间:2025/4/14 16:33:41|点击数:

 

  

  江燕

  如何讲好文物故事,触摸沉寂的历史,感知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这些话题关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云南楚雄姚安龙华寺为例,从相关文物建筑、碑刻、楹联等为切入点,透过文献记载,讲述其背后几个不为大家知晓、有后续、有温度的人文故事。

  龙华寺,又称活佛寺、卧佛庵,位于云南楚雄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山上。始建于后唐天祐年间(904—907)。元灭大理段氏相国高泰祥殉国,其女出家于此庵,后高泰祥长子高长寿授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总管,改建其庵,更名龙华寺。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姚本古哀牢国,唐虞为昧谷近地,夏《禹贡》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亦为雍州域,其地曰百濮。春秋战国时属楚。顷襄王使庄蹻兵略巴、蜀、黔中,西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报,会秦击楚,道塞不通,因以其众王,据滇长之。而庄蹻为楚庄王苗裔,滇王又为庄蹻之后,郡有楚俗,始此。秦使常頞略五尺道,置吏。汉置益州郡,领弄栋(古姚安县名,西汉元封二年置)、蜻蛉诸县。蜀汉改属云南郡。晋初因之。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宁州,领云南郡。宋、齐、梁、陈,俱属宁州。隋炀帝大业中,置总管府,遥制其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南宁等覊縻州九十二,隶戎姚泸黔都督府。四年(621年),以古滇国民多姚姓,因置姚州都督,置州十三。天宝间蒙氏据之,改为弄栋府。五代时,段思平改为统矢逻,又改为姚州,亦曰姚府。高护隆封其子高隆政为演习,世有其地(高氏一支,姚境望族,元明清三代为世袭土司)。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鉴唐之祸,斧画弃之,遂与中原绝。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蒙古忽必烈灭大理,段氏降,斩高泰祥于五华楼,立统矢大姚堡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降府为州,属大理路,改大姚堡千户所为大姚县,仍属姚州。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复升为姚安军民总管府,为云南行省三十七路之一,治在光禄古镇。是一个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最高长官称总管。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姚安军民府,领姚州、大姚县。清乾隆后改为州,属楚雄府。

  历史上,姚州曾一度幅员广阔,地理战略地位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西通大秦,南通交趾,是进出邛笮(今四川省西昌一带)、连接滇洱(今云南省昆明、大理地区)的咽喉之地,“姚虽僻陋,实西北之门关;地接筰邛,本南中之锁钥”,“东有金沙江之利,西接云南州之胜,距威楚,瞰点苍,最为险要”,“府通道越嶲,络绎滇洱,为南北之要会。……盖自姚安而北则渡金沙入越嶲,自姚安而西则指叶榆趋大理,自姚安而南则出威楚向昆明,郡为全滇之要会。西南有事争于滇蜀间者,自古恒在姚州也。”要想控制和稳定南中地区(泛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地区),姚州都督府之得失事关全局。唐设姚州都督府,在省会之西北、大姚县之南、定远县(今牟定县)之西、镇南州(今南华县)之北,通达四川(邛笮)、滇池(拓东城)、洱海(叶榆)之间,设立目的就是让中原王权通过此门户绥怀六诏。正是在姚州都督府的支持下,南诏坐大,打败五诏,统一洱海地区,最终促成六诏的统一,为后来的边疆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有“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之说,形容姚州的重要战略地位。

  姚州去中国万里,水土既殊,风俗亦异。“崇山修谷,平畴广川。饶麋鹿鱼鳖之利,其土宜黍麦谷稻,其民尚美,俗乐善事。”士大夫乐谈名理,弦诵相闻,风声朴茂,为“西迤文献邦”“与中土等盛”。它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和南北东西商贸往来的要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着外来先进文化的传播,吸引着各地文人学士的关注。先后有司马相如、骆宾王、李善、李贽、徐霞客、杨慎、钱谦益、李元阳、纪晓岚之父纪容舒等官员文人到过姚安,或留下名篇佳作,或在姚安任职,政绩不凡。而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清姚安府世袭土官高奣映,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刘荣黼,甘雨、甘孟贤、甘仲贤、甘叔贤、甘季贤父子,两道台赵子骧、马驷良,滇中巨擘由云龙、滇中名士赵鹤清等人,承前启后,使姚安文脉,大放异彩,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繁荣和发展。

  故事一

  文脉传承,一楹一联透性情。登上龙华寺,迎面牌楼式的山门两侧题写有一副楹联:“佛生极乐世,山僻大唐年”。落款署名“由人龙”,题于民国十年(1921年),但网上及许多相关报道多署名“由云龙”,由人龙是其从弟。故特别指出,予以纠正。

  由人龙(1877—1944),由云龙从弟。字瑞熙,清庠生。1904年与唐继尧同批入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因奔父丧,回乡守制,服满复东渡,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习法律。历官保山县知事、腾越道道尹,兼海关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后,入黎天才师任参谋,参与了光复上海、南京之役,后移师援鄂有功。云南重九起义后,由人龙应滇督蔡锷之约,回省任督署军法处长。1915年以护国之役,坐镇边疆,功猷卓著,任保山知县。1917年任腾越道尹兼交涉使,在任三年,惠政极多。对内勤于建设,筑淜坝、兴水利、广学校、育人才、济民困。当时乡人走夷方者,多染瘴患病,由人龙亲设医药,尽力疗治,皆得全愈而归。穷困者,酌情发给旅费,死亡者,代为殓埋,行之数年不倦。1923年改授广通、易门、禄丰、安宁、罗次五县团务监督。1926年充唐继尧司令代表,赴沪、宁接洽,漫游粤东,返苏、宁,留苏州者数年。积极促进家乡建设,捐俸三千金,设立姚安平民工厂,多置纺织机器,以教里中男妇之失业者。在乡力主禁绝烟毒。晚年归里,值长期抗战,兵役、工役、运输,力主公平。又倡修保山通缅甸大路千余里,以利交通。协助其兄由云龙编纂《姚安县志》。保山人民至今利赖,于县城盐市口公立《棠棣碑》,以纪去思,并载入县志。对外他详考边界,赴蛮爱会案,力争主权,累抗英领馆人员之暴行,撰《蛮爱会案国防日记》,为言边务者所不可忽视。蒋国治应其嫡长孙嵘之嘱,撰《重修腾越道尹由公瑞熙墓志铭并序》,铭曰:

  赫赫由尹 辛亥功臣 为官清正 勤政为民 外抗强暴

  内施德政 氏族冠冕 拔萃超群 谦谦君子 人中麒麟

  现遗址有由人龙墓,位于姚安县栋川镇长寿村民委员会上村一组由氏坟山上,为古式三碑六柱,坐西朝东,墓碑为大理石,碑柱为二龙戏珠,墓碑碑文由原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陈明枢撰写。整体墓葬保护较为完整。2005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二

  菩提寻亲,忠贞大节传百年。入寺回首门后,“龙吟”“虎啸”两幅壁画栩栩如生,赵鹤清题“到此方知官是梦,前生安见我非僧”的对联,耐人寻味。入寺进门,中厢旁有一水池,池水清幽,正中为一佛龛,龛内塑一偶像,称菩提女,传为宋末大理相国高泰祥女。两侧为邑人清赵鹤清撰书楹联:“灭国痛流离视而不见元段兴亡帝王将相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为“果证菩提”。像后龛内直书梵文一行。沿水池两侧拾级而上即为大雄宝殿,殿前可看到碑亭和菩提女佛亭错落相连的独特构造。佛龛内为什么要塑一女子菩提女?这与元灭大理历史事件密切有关: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元宪宗蒙哥二年,乃命太弟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兵分三路从四川入滇攻大理国。高泰祥督率大兵守金沙江,与颜伯不花、虎儿敦等相持,殊死抵抗。忽必烈令众以革囊济江,十二月,薄其都城,势如破竹,屡战皆捷。高泰祥率部退守姚州,援兵皆为元兵阻败。姚安城破,高泰祥被俘,欲官之,不屈,将其押回大理城,斩于五华楼下。三年(1253年),大理平,自是蒙段割据五百年之局结束,云南版图复入中国。而高泰祥身抱亡国惨痛,取义成仁,乃忠贞大节。据由云龙主纂民国《姚安县志》记载,龙华会始于元朝初期。当时菩提女痛历国破家亡,伤感百姓颠沛流离,兄弟离散,乃出家于卧佛庵,长年青灯古佛为伴,虔心修炼,为世人包括其亲人诵经念佛,受香客所敬重。一日,受佛之点化,遂将出生时僧人所赠的菩提籽种于庵后,以占兄弟之凶吉,所幸九植皆茁,二十余年后某年农历二月初八,兄弟九人心灵所致,相聚于光禄,菩提女了却心愿,修成正果,当晚坐化成佛。已为官的高琼、高长寿为了彰显妹妹菩提女的无量功德,率众兄弟为其铸金身,供奉于庵,并把卧佛庵易名为活佛寺。并把十兄妹团圆的这天即农历的二月初八定为活佛寺庙会。因活佛寺坐落于龙华山,故又称之为龙华会。赵鹤清诗:“岁岁早春天,寻春到佛前,二月八日,游人万万千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可见游众赶龙华会的规模盛况。由云龙撰《滇故琐录》还收录康熙间上元任半舟《菩提树弁言》,叙述高泰祥忠义大节和其女菩提女寻兄事。任半舟所撰《菩提树传奇》,今佚失已久,且滇蜀等省不尚昆曲,由云龙就和同乡赵鹤清重新编撰为当时流行的剧本,借以流传其事。龙华古刹,因菩提女传说,成就了七百多年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以此传颂“忠孝”美德。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活佛寺都举行盛大的龙华会,是姚安境内历史渊源最长的传统民间节日。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