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梁初阳:中缅山水连 胞波情谊长——记1956年中缅边民大联欢

时间:2025/4/7 9:36:57|点击数:

  

  梁初阳

  中缅两国世代比邻而居,人民自古相亲相融,“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两国友好交往随着时代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与吴巴瑞总理从缅甸进入中国,共同参加在云南芒市举行的中缅边民大联欢,这为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正确处理邻国关系的生动实例,成为边疆各族儿女世代传颂的佳话。

  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是1957年陈毅副总理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游览了连接中缅两国的伊洛瓦底江后写下的《赠缅甸友人》,诗歌不仅描述了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的地理环境,还歌颂了中缅两国人民唇齿相依的“胞波”情谊。

  公元69年,东汉王朝在今云南保山设置永昌郡,我国古籍中开始有了中缅官方交往的记载。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率领舞乐队不远千里访问长安,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引起轰动,大诗人白居易挥毫写下千古绝唱《骠国乐》。宋朝官员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缅甸蒲甘“国有诸葛武侯庙”,有学者认为是诸葛亮南征时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中国西南边疆及缅甸部分地区,因而受到当地民众崇敬。元朝,一位云南小商贩在缅北发现玉石矿,随后中国人又将开采技术传入缅甸,中缅间开始有大规模的玉石贸易。明至清前期,中缅政治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今缅甸八莫一带发展成为两国人民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市场。近代以来,英国殖民者在亚洲扩张势力范围,中缅两国都遭受侵略,共同反抗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的经历,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民心相通的大联欢

  1956年,中缅两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协商解决边界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后,周恩来总理提议在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中缅边民大联欢,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团结,缅甸总理吴巴瑞积极响应。“周总理要到芒市赶大摆”的喜讯很快传遍了德宏州的村村寨寨,各族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心情无比激动。当时的芒市还只是边境地区的一座小城,没有宾馆和招待所,不具备接待国宾、举行大型活动的条件。为办好联欢大会,德宏州各级各部门全员出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盖起芒市宾馆,并搭建和布置了礼堂、展览馆等重要活动场所。芒市各族群众也分头行动,有的制作了几千面小彩旗和中缅国旗,还扎制了数千个灯笼;有的清洁住宅、装饰房屋;有的把大街和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对几条水沟进行了清淤美化;有的为了不让尘土在新修的道路上飞扬,一天几次在街道上洒水;有的忙着舂米铺床,为前来探视的缅甸“胞波”准备食宿,大家都沉浸在节日般欢乐的气氛中。

  1956年12月15日下午,中国边境口岸畹町上空飘扬着中缅国旗,用中缅文字书写的“欢迎吴巴瑞总理”“欢迎周恩来总理”横幅迎风招展,当两国总理的车队抵达边境时,夹道欢迎的两国群众爆发出热烈而持续的掌声,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一边鼓掌一边从畹町桥步行进入中国,在桥头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旗仪式,并检阅了中国仪仗队。晚8时,两国总理抵达芒市,肩并肩通过由3000盏小灯笼照亮的1公里长街,受到数千名群众的热烈欢迎。

  12月16日上午,两国总理在芒市宾馆与中缅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下午1时,举世瞩目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广场正式举行,参加大会的各族群众达一万五千余人,中国人和缅甸人大致各占一半,大家身着民族节日盛装,挥舞着鲜花和中缅国旗,打着锣,敲着象脚鼓,从不同方向汇聚到广场,唱歌跳舞,就像一家人一样。下午3时5分,吴巴瑞总理、周恩来总理及两国政府官员走上主席台就座,广场上欢声雷动,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两国总理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周恩来总理指出:“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中缅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加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缅甸总理吴巴瑞强调说:“缅甸人亲密地把中国人民称作‘胞波’,‘胞波’是缅甸话,是对同胞生的兄弟姐妹的称呼。据我所知,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也都一直把缅甸人看作自己的亲人……这次大会又为缅中友好打下了一块基石。”

  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结束后,两国总理在芒市宾馆前栽下两棵缅桂花树,60多年过去,缅桂花树枝繁叶茂,见证了中缅两国不断巩固发展友谊。

  赓续友谊 开拓合作

  回顾历史,1956年中缅边民大联欢的成功举办已成为中缅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增进了中缅两国政府、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还促进了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在瑞丽市,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的“银井寨”成了象征中缅友好的地标之一。因为国界线穿寨而过,这里又被称为“一寨两国”,在中国叫银井寨,在缅甸叫芒秀村,穿过寨子的国界线由5068枚玉石铺成,长达420余米,被誉为“世界最贵”的国界线。生活在这里的两国人民和平相处,语言相通,习俗相似,通婚互市,甚至共用一井水,同赶一场集,是中缅“胞波”情谊最为生动的写照。

  在中缅建交的70多年里,两国政府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树立了国家间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榜样,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000年,在中缅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以“和平、发展、吉祥、共欢”为主题的中缅胞波狂欢节成功举办,并确定了每年举办一届的活动模式,成为两国间密切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交流、合作的重要舞台。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