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和瑞芳:滇缅农业合作持续发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时间:2024/12/31 9:58:43|点击数:

  2024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云南是中缅合作的排头兵。云南与缅甸有1997千米的边境线,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落实。2024年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承诺对包括缅甸在内的43个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给予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从1988年12月中缅正式开启边境贸易以来,滇缅贸易迅速增长,云南成为中国对缅重要国家沿边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行区和试验田。2023年,滇缅贸易总额达84.4亿美元,占比中缅贸易额30%;2024年1至9月,滇缅贸易总额近53亿美元,云南在缅甸设立企业206家,累计投资超20亿美元。

  农业是滇缅合作持续发力的重要领域。2017年以来,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下,缅甸农作物、渔业、畜牧业较快发展,缅甸农产品经滇输华,为中缅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缅甸作为农业占比国民生产总值30%的农业国,超过60%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目前开发利用的可耕地面积近1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近50%,农业潜力巨大。缅甸大米是缅甸的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最大,其他作物如豆类、油籽、蔬菜、玉米、糖、橡胶、棉花、麦等也是缅甸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产品。目前,经云南从缅甸主要进口大米、豆类、玉米等农作物和香蕉、西瓜、芒果等水果,而来自中国的苹果等水果也进入缅甸市场,中缅初步形成涵盖种业、种植、加工、贸易、金融、物流、服务的农业供应链。此外,滇缅持续推进“小而美”农业民生项目建设,云南对缅甸持续进行技能和人才培训,云南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模式、育繁种、农业大数据发展技术不断推广到缅甸。云南农科院、云天化集团和云南农业大学在缅甸持续开展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培训,为缅甸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渔业是滇缅合作亟待拓展的新兴领域。2024年,渔业成为缅甸第四大支柱产业和第四大出口创汇产业。缅甸地势北高南低,内陆湖泊众多,内陆江湖内有大量淡水鱼虾蟹,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自北向南流入印度洋,河口鱼类资源丰富,为淡水和咸淡水养殖提供了丰厚基底,长达3200多千米的海岸线塑造了优越的沿岸海域,形成了广阔的渔场,沿海渔、虾捕捞区总面积超过22.5万平方千米。缅甸制定了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投资项目,意在破解资金、技术、捕捞、加工、养殖水平难题,缅甸渔业将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外汇收入、旅游休闲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形成了领先的渔业捕捞、加工、运输服务、贸易及基地服务等全球化供应链优势,《“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推动拓展渔业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渔业企业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目前,渔业合作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印度洋地区的渔业资源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来自缅甸安达曼海的螃蟹和鱼类成为云南瑞丽、昆明、丽江等地的亮点,增加了云南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滇缅渔业合作也吸引了沿海省市渔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对缅渔业合作,积极参与在缅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对保障全球南方粮食安全和减贫作出了中国渔业的贡献。对缅推进基于海洋、互联互通的发展项目,也有望改变中国渔业全产业链和消费端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提升边疆内陆地区的渔业人均供应量和消费量,丰富淡水养殖业的同时也能消费海洋渔类。

  滇缅农业合作平台持续巩固,持续完善新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2013年以来,中国(云南)—缅甸合作论坛围绕经贸、互联互通、农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主题,增进互信并巩固“胞波”情谊,农业等多领域合作助力中缅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依托中国—南亚博览会平台,缅甸大米、珠宝、渔产品、咖啡、茶叶、蜂蜜、水果制品、文创手工艺品等不断通过云南进入中国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辅相成。2024年11月,缅甸领导人带队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第10届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组织峰会,以及第11届柬老缅越合作峰会。期间,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大湄公河次区域成员国政商学代表、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双边发展伙伴等200余人参加的第三届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部长会议,通过了《2030大湄公河次区域农食系统转型昆明战略框架》和《部长联合声明》。会议同期举办中缅农业合作双边会议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工作组第21次会议,中缅两国代表就粮食与农业合作问题、农产品出口情况、人才培养等问题凝聚共识,展望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粮食系统转型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全球繁荣作出贡献。在地区层面,“小而美”平台润物细无声。2024年缅文杂志《吉祥》开辟“吉祥·希望的田野”栏目,持续关注滇缅农业合作动态和热点话题,拓宽了缅甸民众了解滇缅农业的视野;德宏州向缅编译出版农业技术书籍并派遣技术专家。2024年3月,缅甸贸易中心(昆明)揭牌暨缅甸商品馆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贸易企业聚集园区开馆,为中缅双方农业企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同时,缅甸2022年11月1日起成为首批开始签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原产地证书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国家之一,助力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GDI)与缅甸投资委员会(MIC)优先批准的8个外国投资领域对接发展,借助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对缅100%税目产品零关税的单边开放政策,协同中缅双边投资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和《缅甸投资法》(MIL)、人民币—缅元直接支付系统,持续利好中缅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展望未来,中国消费大市场和缅甸农业发展潜力都将利好滇缅农业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大生产消费国家,已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出口市场,服务滇缅农业合作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绿色农业技术、脱贫减贫、乡村振兴、边贸与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农业培训研修活动将更加走深走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作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所  和瑞芳;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项目《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