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李丹: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新成果

时间:2025/3/4 8:52:55|点击数:

  摘要:2025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本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越南研究所副所长李丹,以《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新成果》为题,对中越两国历史渊源与友好交往、中越两国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策略与路径,进行了阐释。

  2025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越南国家主席梁强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中越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不仅是对两国传统友谊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合作蓝图的规划。两国在战略对接、经贸增长、科技合作、区域合作与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南海稳定、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等多个层面深化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加强互联互通和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合作,携手维护区域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推动亚洲现代化。

  01中越两国历史渊源与友好交往

  在近现代史上,中越两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1950年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进入21世纪,中越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友好交往发展历程。中越两国的友好合作始于1950年建交之初,这一时期两国关系以政治同盟和革命同志情谊为基础,共同对抗外来势力的干涉和影响。1991年,两国签署了《关于中越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双方通过高层互访、边界谈判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两国关系。2008年,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政治上,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经济上,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也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文化上,两国在教育、旅游、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新时期,中越两国合作关系的深化不仅体现在双边层面,也体现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两国在东盟、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多边框架下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此外,两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也展现出积极的合作姿态,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越智慧和力量。

  政治互信与战略合作。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制度相同、理想信念相通、发展道路相似。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使得双方能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高度的政治互信和战略一致性。

  首先,中越两党高层交往的频繁和深入与政策协调是中越两国政治互信的重要体现。在新时期,中越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双方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期间进行了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了国事访问,与阮富仲总书记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达成了重要共识。这些高层互访不仅加深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其次,两党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体现在政策协调和战略对接上。中越两国在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下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协调使中越两国在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政策协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两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加强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两国在打击跨国犯罪、网络安全、反恐等领域也加强了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再次,高层交往与政策协调的有效性使两国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中越两国在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上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灵活性,通过友好协商和政策协调,妥善处理了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维护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中越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深厚。近年来,两国在教育、旅游、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宣布2025年为“中越人文交流年”,将共同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中越建交75周年。

  02中越两国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

  中越两国通过加强战略对接和务实合作,加快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下对接合作,将深化在互联互通、绿色能源、关键矿产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取得积极成效,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合作模式和经验。

  中越两国贸易额逐年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3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到2297.3亿美元,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3.5%,显示出两国贸易合作的强劲势头。中国企业对越南的投资持续增长,2023年上半年,中国在越南的新投资项目数量占越南外资项目总量的29.1%,位居第一。这些投资不仅涉及制造业,还包括农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为越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越两国积极推进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升了两国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双方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携手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多边合作持续深化。

  中越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及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将为两国技术交流和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推动亚洲国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进展。例如,中越科技合作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讨论了联合研究、科技人文交流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此外,中越两国在多边场合的协调配合加强了区域合作的活力,这种多边合作为亚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越两国的合作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通过共同推动开放的区域合作,推动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倡议,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03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策略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启携手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愿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中越两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不仅加强了双边关系,也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加强政治互信、军事互信与安全合作。中越两国应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深化安全合作。防务安全合作是中越关系的支柱之一,双方应持续加强防务安全合作,通过边境国防友好交流、防务安全磋商等渠道,加强两军各层级交往,深化边防、海军、海警交流,推进政治工作、国防工业、军舰互访、联合国维和等领域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两国应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强化两国公安部合作打击犯罪部长级会议、战略安全对话、政治安全工作组等机制,推进打击电信诈骗、网络安全、经济犯罪、贩卖人口、组织非法出入境、追逃追赃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强两国法律和司法领域合作,为中越各领域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深化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在新时期,中越两国的经济合作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两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是双边经济关系的核心。中越双方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加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合作,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2023年7月,中国石家庄到越南河内的国际货运班列首发,这是两国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成果。该班列的开通,为两国货物运输提供了新的便捷通道,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贸易效率。中越两国应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应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同时,两国应加强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中越经贸联系紧密、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通过推动农业、基础设施、能源、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关键矿产等领域合作,助力两国合作提质升级。

  拓展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中越两国应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两国应加强在教育、旅游、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新交流方式,拓宽交流渠道。通过党际、青年、友城等渠道,用好广西、云南、广东、重庆等省(区、市)红色资源,打造形式多样的研学、文旅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青年利用艺术、体育、影视、新媒体等多元化交流方式,增进彼此理解,推动中越文化更加深入地交融。中越两国在教育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也为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越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2022—2023学年,有超过2.3万名越南学生来华学习。

  中越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形式多样。2025年为“中越人文交流年”,双方将共同举办系列庆祝活动,积极推动中越两国在民间层面的友好活动日益多样化。从青年交流到地方合作,从体育赛事到文化节庆,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例如,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和中越边民大联欢等活动,都是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平台。未来,两国应继续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以促进两国人民民心相通,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越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的合作。两国共同支持《巴黎协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中越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的“双碳”目标和越南的净零排放承诺为双方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深化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大批中国企业赴越南助力当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科技领域实现更深层次协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当前两国应加强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加强在多边机制下的协调配合。中越两国积极参与地区多边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东亚峰会(EAS)等,通过这些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越两国同为联合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澜湄合作机制等多边机制成员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越两国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越两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两国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应继续强化双方在联合国、东盟、澜湄合作等多边机制下的协调配合,推进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三大全球倡议”框架内合作,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越两国应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拓展人文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与国际秩序,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传播创新工程“中国对越南青年传播现状及精准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