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沈向兴:从三个维度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时间:2021/6/25 13:51:47|点击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云南省社科院自新一轮“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云南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就组织课题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系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课题组全面分析省情,深入剖析实例, 进行纵深的历史观察和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论梳理,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地区,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云南有人口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特有少数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11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7个民族乡。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贯穿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政治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的现实需要,更是云南4700万各族儿女实现美好生活的战略需要,对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理论历史现实看“云南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特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考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可以更好地分析、解释和研究“云南实践”的理论创建和实践价值。

  “云南实践”的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民族工作,多次对云南民族工作给予肯定和批示。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提出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为云南省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指示批示,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关心和牵挂。

  用理论的标尺去丈量,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长远:“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云南实践”的历史根据。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云南的本地族群就与氐羌、百越和百濮等族群相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最初状态。公元前279年,庄蹻入滇,下令人民易服换装,接受当地的生活风俗和习俗,是多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一座民族团结友好的丰碑。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云南各民族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成为了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随即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格局真正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云南昆明发生了著名的“重九起义”,随后,向全国发表了“各族结为一体”的声明。1934年,云南历史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民爱国抗英,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1951年,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建碑,26种民族的代表宣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各族人民与外地之间、各民族之间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经济社会驶入发展“快车道”。

  纵览云南从先秦时期到改革开放绵延20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云南各民族融合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为“云南实践”提供了真实可考的历史根据。

  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深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云南实践”的现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都对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了重要指示,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思想,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性工程,全面分析民族工作形势,积极探索民族工作举措,不断深化民族工作实践,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整体来看,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逐步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边疆民族地区依法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为“云南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实践的标准去衡量,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透彻:“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从个性共性差异性看“云南实践”

  总结“云南实践”,既要立足云南省情看个性,也要对比其他省份看差异,更要站在全国看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实践”既是云南的,也是国家的,或者说是全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看,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云南实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其他省份看,云南正在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实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自身看,云南民族兼具历史性、多元性、独特性,“云南实践”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差异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才造就了鲜活感人的“云南实践”,突出表现为“五个一”:

  “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云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是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本质和核心,入了党,就要一辈子一心一意地跟党走,对党就要知恩感恩报恩。”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模范代表,不断展现出一个个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感人故事,不断谱写出一首首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传世歌曲。比如,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最真实写照;《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临沧佤族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感恩共产党的心声吐露;一辈子跟党走的“老州长”召存信是云南少数民族儿女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典型代表;“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是怒江人民“一跃千年”迈上幸福路的真情表达……在云南,感党恩跟党走的典型数不胜数。云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各族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开起了新车子、过上了好日子,相信党、感谢党,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一个大家庭”的云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云南省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云南,一个大家庭有多个民族随处可见。云南大理的郑家庄,被誉为“7个民族一个庄”,125户人家有藏族、汉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和彝族7个民族成分,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在云南,一个家庭信仰多种宗教也随处可见。比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丙中洛镇就有这样的家庭:祖父信仰天主教,祖母信仰基督教,父亲信仰藏传佛教,母亲信仰本民族原始宗教,儿子又信仰天主教,儿媳没有宗教信仰。在人际和谐的基础上,保持着不同宗教的神际和谐和不同信仰的民际和谐。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云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2014年以来短短7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接见”“两次回信”“一次听取工作汇报”“多次指示批示”“一次亲自授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人民的深切关怀。目前,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都像独龙族一样实现了整族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兑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云南,“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早已深入人心。怒江州78岁的独龙族老人李文仕,每当想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时的情景,都会激动不已地唱起自编的《感恩歌》。

  “一个示范区建设”的云南实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突出边疆民族和区位特点,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不断探索“行政接边地区创建联盟”“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目前,云南共创建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2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4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云南省39个集体和42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在云南,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红河哈尼梯田农耕社会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等7种散布在高山与河谷之间的民族,迄今流传着以畜力和劳动力交换为基础的“牛田亲家”跨民族交往与交换关系。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宾弄赛嗨”(傣语,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跨族互助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基于生产生活需要自发结交并代际相承,至今已发展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典型民间交往交融机制。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云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回信时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以更优的政策、更大的投入、更强的保障,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6-2020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各民族同心筑梦、奋斗圆梦,同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小康。在云南,“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村的李顺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鼓励下,一家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香格里拉市东旺乡新联村色聪村民小组,近90岁的桑姆老人笑容满面说道,“如今看病能报销,山林和草场有补助,自来水通到家里。”“真是过上了好生活。”

  从矛盾问题差距看“云南再实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云南民族工作不断探索新举措,不断开创新局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持续向纵深发展,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但是,整体来看,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距离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也还有较大差距。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民族宗教边疆等领域新旧问题交织叠加,边疆安全维稳工作压力仍然较大,边疆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云南实践”,推进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贡献“云南智慧”,提供“云南样本”。

  进一步深化政治能力建设。深化“云南实践”,增强政治能力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大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提升政治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摆在云南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深化“云南实践”,迫切需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进一步深化发展能力建设。深化“云南实践”,增强发展能力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当前,云南正处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换道超车”的艰巨任务,面临着促进民族地区平衡协调发展的现实难题。深化“云南实践”,需切实提高发展能力。

  进一步深化治理能力建设。深化“云南实践”,增强治理能力是基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深化“云南实践”,需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进一步深化示范能力建设。深化“云南实践”,增强示范能力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对云南民族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化“云南实践”,需切实提升示范能力。在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上作出示范,在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迈上现代化上作出示范,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示范。

  进一步深化宣传能力建设。深化“云南实践”,增强宣传能力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化“云南实践”,需切实提高宣传能力,推动宣传工作和民族工作融合发展。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加大先进典型人物、感人故事和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效果,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让每一民族同胞熟知,让每一位民族兄弟姐妹共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个调研成果报告只是初步的梳理和总结,希望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进一步修改完善,真正在持续的探索中更加深入地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来源/作者:云南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