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超、袁志伟: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看“新质生产力”的哲学意蕴

时间:2024/6/21 16:19:07|点击数:

  生产力,也称社会生产力,本义是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一般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三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角度看,生产力除劳动生产本身之外,还包括一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素,如工具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项工作中反复强调“生产力”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并且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生产力概念。青年马克思对生产力问题的关注源自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此时他将生产力理解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产力概念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问题紧密联系。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后,异化劳动随之出现,由私有制带来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依赖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此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系统考察了“生产”“群众”以及“历史”问题,明确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劳动推动历史发展,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显然,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找到了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指出了生产力的历史起源,初步实现了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化。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系统形成,始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该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部划时代的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建立起一门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我们考察一切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应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再一次确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前提,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以及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通过革命扬弃旧有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则会不断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概念的基本含义。马克思指出,除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外,生产理论创新、劳动方法创新,总之一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都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显然,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生产,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比产品本身更为根本的问题。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马克思科学说明了生产力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重要内容。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通过自身的劳动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加工的对象,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马克思还强调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而劳动者则是生产中的主体要素。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哲学逻辑

  理论是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交织而成的时代回音。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的深化发展。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积极应用,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马克思并不认为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而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想要由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就必须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根据结合程度、质量和水平的不同,科学技术发挥不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与传统生产理论明显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具体而言,传统生产力理论所理解的劳动是普通生产活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都局限于传统制造业。而新质生产力理论所理解的劳动不再局限于生产本身,更是知识、技能、创新的复合活动。劳动者也不再局限于产业工人,而是包括一切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因此从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三要素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构成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阐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新特点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生产力理论。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显而易见,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这一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当代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内生动力也从传统资源型要素依赖以及低成本劳动力要素投入逐步转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新的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全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对于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一,创新决定综合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其二,创新决定国际竞争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最后,人才因素不可或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塑造人才,人才成就创新。

  三、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成果,是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趋势、引领新发展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在实践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一论述的提出,是基于对世界科技和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生产力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要素为核心,具有更强的创新性、附加值和竞争力,正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全新跃迁。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种全新发展理念,不仅具有更高的质态和潜力,更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必然趋势。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优化等多重挑战。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可以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促进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概念,对于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而新质生产力正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实力,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促使我们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注重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创新活力。这意味着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方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这将有助于我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科技创新的产业集群。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事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将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拓展,为新时代中国系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深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实践方向。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超;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袁志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