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兆民:在改革创新中坚守发展常道

时间:2025/5/9 9:22:10|点击数:

  作者:张兆民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丽江古城的青石板镌刻着八百年的风雨沧桑;在滇池之滨的现代温室中,玫瑰与马蹄莲正通过无土栽培演绎着农业文明的迭代升级。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恰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切片,既保留着“木府风云”的历史余韵,又涌动着“数字丝路”的时代新潮。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当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与开放发展的历史机遇交织于彩云之南,云南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实践,正是对中华文明“变与常”破立辩证法的当代演绎。

  一、破立相济:发展轨迹的哲学阐释

  “凝聚改革力量”“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云南花卉产业的蜕变正是这一哲学的现实注脚:传统种植模式在智能温室的“破”中瓦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立”重塑了产业链形态。这种破立相生不是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而是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的文明自觉。丽江古城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当过度商业化威胁着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当地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正是“守正创新”的生动诠释。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观察,云南的发展轨迹恰似河床中的礁石与流水:高原特色农业是重塑经济地理的礁石,数字经济大通道则是改变流向的河川。这种“阻碍—适应—新生”的循环,在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中尤为明显。当传统沿边开放模式遭遇瓶颈,云南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辐射中心”新定位,使“边陲”转变为“前沿”,印证了发展路径不是既定轨道而是持续涌现的可能性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战略定位,正是对过程哲学“创造性转化”理论的当代实践。

  二、双螺旋演进:文明基因的当代表达

  若将中华文明比作双螺旋结构,改革创新是显性表达的外显子,发展路径则是隐性调控的碱基序列。云南的实践深刻揭示着这种双重逻辑的交织:东巴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既保持了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在“双循环”战略框架下,云南通过“中老铁路+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动能,这正是制度创新与路径协同的文明迭代。在生态文明的维度上,云南的探索更具标本意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邂逅喀斯特地貌的脆弱生态,石漠化治理与绿色能源开发构成新的“双螺旋”:前者守护自然本底,后者激活发展动能。这种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彰显人文智慧的实践,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在保护中预留发展空间,在开发中守护生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一要求,正是对双螺旋演进理论的生动诠释。

  三、道器相济:治理智慧的实践升华

  改革创新是永恒变量,发展路径是相对常量,二者在动态平衡中推动文明进程。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揭示了在坚守核心价值(常)的同时,通过持续变革(变)实现永续发展(久)的深层智慧。这种智慧,在云南的社会治理创新中绽放新枝。

  例如行政流程的“破执”与“立规”“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行政流程的桎梏,恰似破除执迷的顿悟;“数字云南”建设构建的新型治理体系,则如建立更完善的规制。在昆明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展现了技术革新与制度完善的双轮驱动。又如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中,云南通过“嵌入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大理白族自治州推广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洁”行动,既保留白族扎染等传统工艺,又发展乡村旅游;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胞波书院”,促进中缅文化交流。这种治理模式既尊重多元文化特色,又强化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多元并存”到“一体共生”的跨越。再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当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传统相遇,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成为净化政治生态的“活性因子”。迪庆藏族自治州推行“火塘夜话”制度,党员干部深入藏族群众家中,围坐火塘宣讲政策、解决问题,既传承了“官德如玉”的传统智慧,又践行了现代治理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一个地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水平高不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政治生态好不好。”云南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

  在坚守中变革,于传承中创新。站在玉龙雪山的眺望台,既能看见古城飞檐在春雪中若隐若现,也能望见现代物流车辆穿梭于花田间。云南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不是与传统决裂的“断根术”,而是文明基因的“嫁接法”;开放发展不是无度扩张的“野蛮生长”,而是生态智慧的“精耕细作”。当“变”与“常”在动态平衡中相互成就,当“破”与“立”在历史长河中循环往复,云南这只“金孔雀”必将飞出更加绚丽的现代化舞姿,为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提供富有启示的实践样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丽江人民的寄语:“幸福安康、和和美美”,这既是云南的发展愿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