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颖娜: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为弦 共溯傣族物质文化之美 ——第三届傣族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侧记

时间:2025/4/21 11:24:49|点击数:

  

  第三届傣族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专家组

  2025年4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傣族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召开,会议以“傣族物质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聚焦傣族传统器物、建筑、服饰、农耕器具等物质载体,系统梳理物质文化研究方向,为傣族物质文化的当代诠释注入新活力。

  以“美丽”为名,共聚物质文化研究之力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承载着傣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学术交流会由德宏州傣学学会主办,云南省民族学会傣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会议首次将主题聚焦于傣族物质文化,从竹楼榫卯的匠心、织锦纹样的隐喻,到稻作工具的演变、宗教器物的象征,学者们以多元视角,勾勒出傣族物质文化的立体图景。本次学术交流会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研究视野聚焦、学术深描突出。本次交流会聚焦傣族物质文化,就傣族物质文化研究而言,其作为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领域,经历了从早期民族志记录到现代跨学科探索的演变,萌芽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如大理大学特约研究员唐立教授提到的在19世纪末,傣族建筑、服饰、生活器具等物质文化事项开始记录于西方探险家的观察中,之后本土学者开始逐步关注,江应樑、李拂一、田汝康等学者致力于西南边疆民族的记录与研究工作,但此时傣族物质文化尚未成为独立研究对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启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国家民委组织对傣族社会形态、生产工具、居住习俗的普查,形成《傣族社会历史调查》系列报告,首次系统记录了傣族干栏建筑、稻作农具、纺织器械等物质文化形态。之后江应樑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傣族史》中辟专章讨论傣族农业、纺织等物质文化事项,体现出了“物质文化是傣族社会结构的镜像”这一重要研究命题,可谓是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转向文化象征与功能分析,同时有从生态视角解读傣族物质文化的研究涌现。进入到21世纪,由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唐立分别编纂的《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云南物质文化·生活技术卷》正式付梓,其中对傣族物质文化的记录与研究,成为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珠玉。

  本次会议有珠玉在前,聚焦傣族物质文化,后有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杜娟为我们阐释了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知”与“行”,为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研究框架,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张海超为我们详细梳理了服饰作为地方文化的微观史,为物质文化与政治制度史的交互式研究展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当然还有跨学科的研究者林国成,为我们展示了另一角度的傣族物质文化研究。

  第二个特点是本民族学者对傣族物质文化的精细化研究,为物质文化研究增添多样视角。本次讨论会由德宏州傣学学会主办,云南省民族学会傣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各州(市)的傣学会的学者共襄盛举,为傣族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话语体系和研究可能性。由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进行文化保护,在这次研讨会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第三个特点是本次会议论文多呈现跨学科创新与实践转化并举,展现了“小物件见证大历史”的研究范式,推动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全球化与在地化融合,会议不仅延续了传统研究的深度,更凸显了当代学术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为傣族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与焕新提供了可进一步讨论和深挖的路径。

  以“美丽”为桥,深探物质文化研究之径

  本次交流会通过四个专题分组讨论,构建了多维度的学术对话平台,深入探索了傣族物质文化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论创新。

  第一组为织染与服饰研究组:文化符号的当代诠释。本组学者以纺织技艺与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展开了系统性的学术探讨。研究主要呈现三个维度:首先,在技术层面,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还原了传统织染工艺的完整流程,特别关注植物染料提取与纹样织造技术的区域性差异;其次,在符号学层面,深入解析了服饰纹样所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等文化隐喻;最后,在保护实践层面,提出了“数字化档案+活态传承”的双轨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学者强调了跨境比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中缅泰老等地的傣泰族群服饰演变,揭示了文化传播与在地化创新的动态过程。

  第二组为物质文化现代转化组: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该组讨论聚焦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这一核心命题。学者们从三个向度展开研讨:其一,探讨了传统技艺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转化,具体分析了傣锦、银器等工艺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表达;其二,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非遗工坊+乡村旅游+电商平台”的融合发展模式;其三,深入讨论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等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多位青年学者分享了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的实践案例,展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有效对接。

  第三组为建筑文化研究组:空间叙事的多元解读。本组研讨以干栏式建筑为核心,拓展至宗教建筑如寺院、水井水利设施等物质空间。研究呈现三大特点:在方法论上,融合建筑学、生态学与人类学视角,构建了“技术—空间—文化”的三维分析框架;在内容上,既关注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与生态智慧,也探讨了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对传统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在地域比较上,通过跨境案例研究,揭示了傣族建筑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变异特征。泰国学者的参与尤其丰富了讨论的国际化视野,其关于南传佛教建筑装饰的比较研究颇具启发性。

  第四组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组:方法论的创新融合。本组最具跨学科特色,汇集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多领域学者。讨论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在历史维度,通过文献考据与实物互证,重构了傣族物质文化的历时性变迁轨迹;在语言文化学层面,分析了物质文化词汇的语义网络与文化认知;在应用研究层面,探讨了傣医药资源的现代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学者们普遍采用了“微观史+物质文化”的研究路径,通过具体物件的生命史,折射出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四个专题组的研讨,既保持了各自领域的专业性,又通过大会交流实现了跨组别的学术对话,共同推进了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

  以“美丽”为志: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创新路径与时代使命

  本次会议在多样呈现傣族物质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首先,在文化传播维度,亟需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传播体系。江晓林教授筹办的傣族土司印章展和主持编纂的傣族物质文化丛书作为示范性成果,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通过通俗化表达实现了学术成果的大众传播。这种尝试为提升傣族物质文化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其次,在区域发展层面,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卫岗同志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德宏州作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其区位优势为傣族物质文化的现代转型创造了独特机遇。与会专家认为,应当把握这一历史性契机,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这既包括对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探索,也涉及文化资源向创意产业的转化研究,为民族地区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最后,在文化认同方面,傣族物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特别强调,要深入挖掘傣族物质文化中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通过物质文化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物质载道,美美与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不仅是歌声中的乡愁,更是傣族物质文明代代相传的密码。本届会议以学术之力,让竹楼的榫卯、织锦的经纬、稻穗的垂落,成为读懂傣族文化的鲜活注脚。

  (执笔:马颖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