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晴岚、陈晓未、张小岚、张进松: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云南路径
时间:2025/6/30 8:48:48|点击数:
云南省是全国干热河谷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份,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干热河谷面积的40%,占全省热区面积的16%,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是我国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干热河谷区域有高温低湿的特点,光热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的黄金带。推动该区域生态保护与特色优势产业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推动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要聚焦云南干热河谷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系统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探索适合该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品牌引领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探索构建“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创新业态-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生态优先。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干热河谷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不断创新循环经济模式。针对轻度退化生态系统,建立以特色经济林果、冬早蔬菜、“果-节-畜”循环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模式,重点突出其经济效益;针对中度退化系统恢复与重建,推行土壤功能提升与农林牧复合经营,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生态效益为先;针对重度退化系统恢复与重建,推行自然禁封恢复与侵蚀沟治理重建,重点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了脆弱植被的修复及保护,区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
坚持科技赋能。针对干热河谷干旱、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限制,构建“品种-技术-模式”协同创新体系。在品种端,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选育出元阳晚熟柑橘、金沙江抗旱花椒等适生品种30余个,其中,元谋小番茄因12至15度的高糖品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在技术端,推广“集雨灌溉+覆膜保墒+有机肥替代”集成技术,将灌溉用水效率提升4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8%提高至1.5%以上;在模式端,探索“果-牧-沼”循环农业,利用果树修剪枝条生产菌棒、养殖废弃物制作有机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闭环,亩均节本增效超2000元。同时,针对热带作物加工产生的果皮、果核等废弃物,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坚持产业融合。依托丰富的热带作物资源,在干热河谷区布局芒果、咖啡、花椒等深加工产业,并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链从原料输出向全价值链升级。通过将热区生态、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文化、民族医药、康养与旅游相结合,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气候康养、“农耕体验+文化研学”等产业形态。依托干热河谷流域田园风光等优势,改造提升和培育一批以采摘体验、避寒养生、休闲观光为主的沿江热区休闲农庄,引导激励企业对生产车间、种植基地、仓储基地进行景区化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打造干热河谷特色旅游带,开发了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鲜、冬避寒的四季旅游产品。
坚持品牌引领。抓住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异性,通过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将劣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托干热河谷核心区域,重点发展芒果、火龙果、晚熟柑橘、咖啡、花椒等错季、优质、高附加值作物,着力培育和引进抗旱、耐贫瘠作物品种。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经济林果、冬早蔬菜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我国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错季供应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第二大南繁基地;主要产于干热河谷的云南芒果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柑橘、牛油果、菠萝、香蕉、澳洲坚果、咖啡、胡椒等经济林果也居全国前列;茄果类、菜豆为主的蔬菜及冬马铃薯、鲜食玉米是弥补全国温带区域和重要城市冬春蔬菜供应短缺的重要基地;44个干热河谷重点县水果种植面积占全省的52.2%。以猪、牛、羊、家禽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不断提质升级,形成“撒坝猪”“武定壮鸡”“会泽牛”“听牧肉牛”“宜良鸭”等区域性养殖业品牌,在品牌加持下,促进当地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
(作者付晴岚单位系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陈晓未单位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张小岚单位系云南省昆明市农业机械推广站;张进松单位系云南省昆明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来源/作者: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