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琼、曾姝妤: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中国力量
时间:2025/9/16 16:38:5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承受过欺凌并奋起抗争的民族,更能够担负起世界和平正义的责任。战后80年来,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贡献出重要力量。
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基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其胜利不仅结束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构建起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辈集各方智慧,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一成就影响深远。”作为二战胜利成果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国深度参与了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签署《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确立战后世界秩序法理基础的重要文件,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顶层设计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联合国宪章》起草国之一,中国于1945年6月26日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同时以十四年浴血奋战,牵制并消灭了日军大部分主力的功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因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要求新地位、新利益、反对干涉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普遍要求,获得了广泛国际认同,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作出了独到的中国贡献。
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二战中伤亡最大的反法西斯盟国之一和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创始会员国,中国始终把捍卫联合国权威,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事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大事件。这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自此,中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专门机构、政府间组织和多边条约,作为国际社会中稳定、积极、进步力量,开始了全面、深入地参与现有国际体系的进程。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经济上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的工作,推动通过协商、对话、谈判等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化解冲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与效力。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下有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人道救援、减灾备灾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与合作,成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参与方。推动联合国秉持客观、公正、非选择性的方式处理人权问题。忠实履行自身义务,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在军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等等。中国逐渐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国际公共产品的积极提供者。
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引领者”。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今国际秩序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越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应当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在理念实践层面,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积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以及参与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等全球空间治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全球人权治理等方面,提出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方案。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国将携手各国重温联合国成立初心,推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得到切实遵循,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黄颖琼,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曾姝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重大专项《东南亚“左翼政党”发展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