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郑宝华、颜晓飞: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时间:2023/1/17 10:10:57|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比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态度更坚定,而且措施更具体。究其背后的原因,不仅因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且因为饭碗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

  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粮食安全因此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古训,都说明粮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国际社会也把粮食安全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权利,其核心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针对“确保粮食安全”作了系统阐述,并强调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2022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的讲话更明确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二十大报告更把“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领域给予重点强调。

  由此不难看出,相对于“饭碗”,“粮食安全”固然重要,但还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简单地说,只要饭碗里有粮食就行,不管是自己生产,还是购买。但党中央所强调的“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很显然是一个较精准的粮食安全概念,所强调的不仅是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简单地说,“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保证自己的粮食主要靠自己生产和有效供给。早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刚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保谷物、保口粮,仍然要坚持一刻也不放松。”因为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更何况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大约只有6000亿斤,相当于我国需求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则仅有700亿斤左右,只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在全球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突然大幅增加进口、越过拐点之后,必然引起全球粮价暴涨,并会引来污水泼身,政治上、外交上、贸易上都得不偿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明确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第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第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把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确定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二、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是粮食安全的根本

  为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由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国情和农情所决定的。从经济学角度讲,粮食是一种供给刚性和需求刚性都很强的特殊商品,一些学者甚至把它视为准公共产品。供给具有刚性是因为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数量和质量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耕地资源数量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有限的耕地资源质量也决定了其边际生产率较低。而需求具有刚性则是由粮食本身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类自身再生产所决定的,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粮食;另一方面,全球人口总体上是在不断增加的。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产生了粮食需求的刚性。有关这一点,过去的2021年是最好的说明,由于新冠疫情等原因,全球有7.02亿-8.2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9%-10.5%。今年由于俄乌冲突,世界粮食供应紧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科学判断,而且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

  从国情和农情来看,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不仅粮食消费总量大,而且消费结构多种多样,粮食需求刚性很强,要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粮食安全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根本要求。而从农情来讲,我国不仅耕地资源有限,而且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更是稀缺资源,加之水资源短缺等原因,使得粮食供给刚性长期处于超强状态。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且这种“紧平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长期存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有长期性,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时一刻都不能松劲。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放在心上,反复强调。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13亿多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在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在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对粮食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2022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的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三、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1.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产得出、供得上。为此,需要全方位夯实生产根基,重点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强化科技支撑,突出抓好种业,充分调动种粮主体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2.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根本保证,“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粮食安全责任认认真真扛在肩上,才能确保全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不仅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而且要保证大部分质量较高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需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为抓手,把中央关于“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4.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和新任务,目的在于持续改善耕地、特别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的各种条件。需要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推动规划深入实施,尽快完成目标任务,至少保证25度以下永久基本农田应改尽改、能改尽改。

  5.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而且是质量安全。种源安全对这两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

  6.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应用大型复合智能农机。

  7.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建立完善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提高种粮主体,特别是小农户种粮综合效益。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郑宝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颜晓飞)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