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未、胡晶:坚持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2025/5/13 10:49:33|点击数:
云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强调农村规划生态优先和农村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以农业生产环境清洁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系统化、农业生产体系绿色化、农业产业体系融合化、绿色农产品供给品牌化为主要抓手,全力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夯实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基础,有力促进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村规划生态优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立足本地资源、科学分类、持续利用是农村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云南加快构建全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建立健全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依据和遵循。2020年底完成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界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全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指导约束的作用下,全省农村全面推进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依规实施,农村发展进入生态优先、尊重需求、科学规划、保障投入的历史性新阶段。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12370个行政村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及审批。
农村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来看,农村生态资源要素保护是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坚实基础。2012年以来,云南树立大领域、全链条的绿色生态理念,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扶持发展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省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83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3万亩,全省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25%,农村生态资源储备实现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为农村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环境清洁化。面对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实施农业产地环境清洁化,重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随着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大力推广,农膜和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2023年底,云南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七连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1.25%,农膜处置率增加到86.69%。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系统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的系统工程,更是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民生工程。云南先后发布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年)》《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云南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云南省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全面安排部署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等方面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得到大力提升。2024年底,全省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5%、57%、92%,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86%。
农业生产体系绿色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将绿色有机发展确定为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坚持把科技赋能作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注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2024年,云南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建成4000万亩;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证书数和获证经营主体数均位居全国第2位;种业发展提速,200多家在滇育种制种的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年产值达100亿元;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达24%;畜禽综合规模化率达42%。
农业生态产业融合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立足高原资源禀赋和优势,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打造,在持续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产业集群。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993.5万吨,实现“十三连增”;14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万亿元,鲜切花、咖啡、茶叶、天然橡胶、核桃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首位,蔬菜、水果、蔗糖、牛羊、生猪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实施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加工园区建设工程,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持续推进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增值收益。截至2024年底,云南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55个。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的领域,产业发展逐步由观光游拓展到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科技创意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增至9个,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达63条,一批旅居村已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
绿色农产品供给品牌化。2018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集全省之力,将“绿色云品”打造成全品类、全省域公用品牌,带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发展。整合政策资金支持,相继制定鼓励绿色认证、绿色技术、冷链物流、金融支持、品牌建设等方面政策20余项,大力实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不断提升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定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率先在茶产业上对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实施奖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认证机构落户云南,发挥绿色有机联盟、协会作用,促进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的推广运用。增加绿色有机产品的抽查检查频次,加大制假贩假等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秩序。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陈晓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晶)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