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燕、何健:滇铜京运创奇观 百年文化续新篇
时间:2024/6/17 17:40:14|点击数:
位于石门坎小田坝村的铜运古道。 会泽县文联 供图
刘鸿燕 何健
“滇铜京运”史称“南铜北运”,始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历时185年,是关系清王朝财政金融兴衰成败的要政和大政。滇铜京运让云南与中央乃至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搭建了边疆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平台,促进了云南多元和谐的文化格局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滇铜京运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探索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和活化利用的可行性路径,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滇铜京运“自滇至京,长途万里”。每年东川府(今会泽县)所属铜厂完成的额定633.144万斤京铜,自滇分别经寻甸、东川两路陆路出境抵达泸州后,从泸州水运起航,过重庆,出三峡,至扬州仪征市大运河口起驳,起驳后经淮阴、徐州、沧州、天津、通州上岸,直抵北京。其间,途经今天的11个省(市),贯穿大半个中国,水陆联运,全程万里之上,其中陆路2200余里,水路8200余里,故称“关山万里运京铜”。可以说,以运程遥远、道路艰险、运量巨大、运时漫长、动用人力物力庞大,运制完备、持续时间久著称的滇铜京运,影响深远、贡献巨大,创造了“今古奇观”,书写了云南辉煌璀璨的历史篇章。
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与活化利用的基础条件
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就是以滇铜京运路线为基底和载体,以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铜商文化”(滇铜京运中形成的以铜的开采、冶炼、鼓铸以及铜政、铜运、铜商、铜马古道等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类型)为灵魂,由自然、文化、历史、游憩等一系列有形遗产及蕴含其中的无形遗产组成的,具有极高生态、文化、历史、旅游价值的线性文化景观。
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历史悠久、跨度较大、资源丰富、涉及面广。因此,要实现滇铜京运文化廊道的展示与活化利用,“以点带线”是现有条件下最为有效的方式。云南省会泽县正是加强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与活化利用,推动云南特色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先节点。
会泽是滇铜京运古道的起点和滇铜京运的集散中心,形成了以会泽县城为中心的庞大铜运交通网络。会泽境内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数条重要铜运古驿道及其沿途的驿站、桥梁等,拥有丰富的古驿道资源,有“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誉,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则素称“万里京运第一站”。这里铜业历史悠久,创造了“滇铜京运、今古奇观”“天工开物、中华一绝”,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天南铜都”的历史地位,形成了“铜商文化”,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是珍贵独特的,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会泽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张名片,已形成较好的文旅业态,为滇铜京运文化廊道的展示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特别是“铜商文化”体现最为集中的会泽古城和娜姑镇白雾村,以及现存较为完好的蒙姑坡石匠房铜运古道、云峰铜运古道等,是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与活化利用的优先节点。
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与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会泽因铜辉煌、因铜闻名,在悠久的历史发展变迁中,形成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底蕴丰厚的“铜商文化”。但目前对“铜商文化”的文献资料、遗迹遗址等资源的整理、挖掘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宣传力度不足,大众普及性的宣传更是薄弱。
滇铜京运古驿道是“铜商文化”展示与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这些曾经繁盛之极的古驿道大部分已经消失殆尽,仅存的少数几条铜运古道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因常年失修,杂草掩埋、塌陷而异常难行,或因受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损坏而损毁严重。
目前,会泽古城以及白雾村的历史文化遗迹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保护,但“铜商文化”的内涵注入还不足,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加强滇铜京运文化廊道展示与活化利用的措施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铜文化著称的城市,它们有关“铜商文化”的历史文化信息基本是在遗址发掘、考古研究、文献记载等碎片化信息的“拼接组合”和相互印证基础上勾勒出来的。与此不同,会泽在铜矿开采、冶炼、铸币以及铜政、铜运、铜商等方面都留下了非常全面、系统、完整、翔实的历史记载,信息保存质量、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
传承好这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文学、美术、影视等文艺创作。深入、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研究“铜商文化”的资料和价值内涵,推出一批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特色突出的科研成果和文艺精品,为滇铜京运文化廊道的展示与活化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运用“报、刊、网、端、微、号、屏”等平台,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大众普及性宣传,充分展现会泽“铜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强现存滇铜京运古驿道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目前,会泽县境内仍较好地保留着数条重要的铜运古驿道和相关遗迹,如蒙姑坡铜运古道、梨园铜运古道、以礼铜运古道、大白岩古驿道、光头驿道、高石坎铜运古道、窝子箐古驿道、云峰古驿道等,应该加强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日常维护和修复。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古驿道相关的背景信息及价值内涵,通过普查和整理,摸清家底,研究和拓展铜运古驿道承载的清代政治、经济、金融等信息,深化对清代政策、体制、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鉴于滇铜京运文化线路跨行政区划分布的特点,要加强与云南省巧家县、东川区及四川省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滇铜京运文化线路的完整性。
滇铜京运文化廊道的展示与活化利用,必须让“铜商文化”活起来。首先是铜业文化的展示与活化。形成一条铜业文化主题线路,展示包括铜矿开采、冶炼、鼓铸、铜币制造、制铜工艺以及滇铜京运等为主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可重点将铸币局、会馆、铜匠街、北城门广场、嘉靖通宝公园等串联起来,延伸到县域的铜矿遗址、铜马古道。其次是县域滇铜京运文化线路的展示与活化利用。依托现存的铜运古道,组织游览线路,加深游客对滇铜京运的了解和体验。可在保护古驿道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石匠房古驿道徒步游览景区。再次是白雾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通过街巷、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等,展示村庄环境、传统建筑风貌、生活风俗等。特别要体现出历史上白雾村作为滇铜京运第一站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会泽堂琅古乐、小唱灯《采茶调》、洞经音乐、斑铜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应通过政府和民间合作,壮大传承人队伍。对重点保护街巷,要保持原有街巷名称,在街头巷尾设置解说牌等,从细微处着手,让滇铜京运文化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作者1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作者2单位:会泽县娜姑镇文化站)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