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陈利君 陈笑云:携手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时间:2018/1/15 9:22:36|点击数:

  1月10日,第二次澜沧江—湄公河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来自澜湄六国的领导人围绕“我们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之河”主题,共同规划了澜湄合作机制未来的发展蓝图。这次会议回顾了澜湄合作的进展,规划了未来十年发展的方向,发表了《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金边宣言》,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这对于促进澜湄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本区域发展差距、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以来,六国承诺共同努力、平等相待、高效务实的推进澜湄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并在机制平台、重大项目、人文交流等许多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展现了澜湄合作机制灵活、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为先、行动迅速的特点。这次发布的《五年行动计划》和《金边宣言》,不仅为澜湄合作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加快推动澜湄合作从培育期顺利迈向成长期,而且将有更多成果惠及各国及各国人民,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一、澜湄合作机制成为处理区域国家关系的新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由此,“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十四项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同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对于凝聚各国共识、推动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繁荣进步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目标,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澜沧江—湄公河,奔流向南、滔滔不绝,把中国和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紧紧联系在一起。澜湄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相互,是共饮一江水的命运共同体。参加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的各国代表普遍认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澜湄国家发挥互补优势,照顾彼此关切,不仅有利于流域上下游国家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地区的持久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多个场合表示,澜湄合作不做高大上的“清谈馆”,要做接地气的“推土机”。澜湄合作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发扬推土机精神,直接地惠及老百姓民生,直接地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直接地响应所有成员国最迫切的需要。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达成的共识,将成为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成为引领澜湄国家同发展、共富裕的指南,也必将为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二、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成为推动澜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则

  李克强总理与湄公河五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澜湄合作是平等、包容和务实的。尽管六国在面积、经济规模和人口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真诚相待,亲如一家,共同推动合作。同时,在推进澜湄合作的项目中,中方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所有项目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与区域各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另外,澜湄合作机制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同本地区其他机制互为补充的,与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相辅相成的。

  在目前的一些传统区域合作机制中,综合国力较强的大国占有更大话语权,国力较弱的小国则处于弱势地位。澜湄合作则不同于这些传统合作机制,它是由澜湄流域六国平等协商发起成立的,是次区域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六国地位平等,秉持协商一致、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规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极大地调动了六国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了澜湄合作一步一个脚印从倡议变成现实。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早期收获项目,绝大部分已完成或取得了实质进展。

  两年来,六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模式,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和落实45个早期收获项目、成立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等,使许多接地气、惠民生的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并创造了“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澜湄速度”和“澜湄效率”。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六国共同推进澜湄合作机制的结果,也是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结果,已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三、优先发展民生项目是澜湄合作机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澜湄沿岸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大多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口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等发展难题。从近两年的合作历程不难发现,澜湄合作机制重视民生、对接各国迫切发展需求,成为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经验。

  近年来,中国为带动区域国家共同发展,改善民生,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农业领域,自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农业部重点实施了4个早期收获项目,涉及渔业资源和生态联合养护、水稻病虫害预警和防控、果蔬生产与质量改进、豆类作物研究与发展等,大大提高了湄公河五国农业科技水平。在澜湄合作支持下,超过1.2万名湄公河国家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3000多位在职人员来华研修,设在云南的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已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光明行”项目的实施,使来自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600余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复明,近3000人接受诊疗。2017年7月,中国政府还向柬埔寨援助98辆公交汽车,金边公交线路从3条增加到8条,日均运力从6000人次增加到1.7万人次。此外,中国企业助力澜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例如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中老、中泰铁路先后动工,越南河内轻轨二号线项目即将完工,越南龙江工业园、老挝赛色塔工业开发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项目不断推进,柬埔寨国道45%以上由中国企业承建等。这些惠民生、促发展的项目,得到了周边国家及人民的广泛认可。

  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中方继续加强民生项目的合作,宣布2019至2020年为澜湄国家提供70亿元人民币援外优惠贷款,重点向湄公河国家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在湄公河国家开展专项减贫惠民计划,计划在2018至2020年期间在湄公河国家开展100个医疗卫生减贫的项目;在2018年为澜湄国家提供2000个短期研修和在职学历学位的教育名额,邀请一批中高级官员来华参加农业、医疗、卫生、水利等领域的研修,等等。上述一系列举措,表明了中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也是对“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落实。

  四、把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而且,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将有助于澜湄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6年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确立了“3+5合作框架”,在此基础上,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各方以宣言和行动计划的形式,确定了中方提出的“3+5+X”的合作框架,即: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领域开展合作,拓展数字经济、环保、卫生、海关、青年等领域合作。该合作框架为澜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也为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抓手。今后,中国要与各方共同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及《五年行动计划》和《金边宣言》,加强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领域合作,努力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合作。澜湄六国因水结缘,澜湄合作因水而兴。在水资源方面,六国照顾彼此利益,合作建成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分享水文信息,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下一步,澜湄六国要继续着眼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旱涝灾害应急管理,开展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影响等联合研究,改进水质监测系统。

  其次,要拓展农业合作。农业在澜湄国家占有重要地位,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互为重要农业合作伙伴,近10年湄公河国家对华出口水果年均增长21%。下一步,中方将进一步支持企业到湄公河国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合作,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同时,继续与湄公河国家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农业科技联合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实施好增殖放流、病虫害防治等重点项目。

  再次,要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这次会议期间发表了《澜湄国家关于加强跨境经济合作的部长级联合声明》,为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下一步要积极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试点,不断完善合作框架、工作机制和制度性安排,以提升澜湄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最后,要共同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是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下一步,六国要共同努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平等相待、自愿参与的原则,积极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推动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区域全体人民,使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作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泰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笑云)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