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申正勇:谈谈新闻舆论引导的几个关键词

时间:2018/6/6 11:33:39|点击数:

  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初入行者,会有些困难,创作出来的作品,普遍表现为思想上缺乏必要的高度,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表达不够通俗易懂,形式不够灵活多样,传播不够宽广。其实,只要抓住四个关键词,即:天气、地气、灵气、人气,就抓住了舆论引导的方法要害,在这四方面狠下功夫,就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关键词一:天气

  这里说的“天气”,并非指自然界的天气,而是指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政治气氛、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的社会气候。自然界的天气现象表现为:气温、湿度、风、云、雾、雨、雷、雹、霾等方面。那社会环境里的天气现象包含哪些因素呢?大体上应该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这些因素,有机地构成了社会环境的天气。

  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就要具备“气象分析师”素质,昼能知风云、夜能观天象,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时时刻刻把准时代脉搏,事事处处找准历史前进方向,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

  当前社会天气呈现出什么特点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确定了“新方位”、担当起新使命、研判了新矛盾、提出了新思想、明晰了新方略、指引了新征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新闻舆论工作者,就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以时代号角引领航向,才能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依天气按节令笔耕,才能确保舆论作品丰产丰收并充满时代气息。

  关键词二:地气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第六》“孟春之月”篇这样描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意思是指孟春时节,天气回暖、大地春回、万物生长,达到天地相互整和,相互涵容而达到一种和谐与共发展的境界。在新闻舆论引导中,光能识天气还不够,也需要实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的上下协调的景象,才能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那怎样才能接地气呢?新闻舆论工作者既要讲“党性”,也要讲“人民性”,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认识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的身份问题,始终坚持既听党话、跟党走,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要求主动当人民群众的好朋友,既准确传播党的声音,也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全身布满着社会的末梢神经。就要积极沉到基层,融入到人民群众中,真实感知百姓的安危冷暖,深刻记录基层的现实生活。基层是新闻的活水源头,群众是新闻的主人公。好新闻需要广采、深究、精写。如果新闻记者对基层不够深入的话,很难写出细致真实的文章。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是新闻记者正确的采访路线。要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痛点”,及时反映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发声,为百姓代言。发挥好党群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深入基层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身入基层,二是声入基层。首先我们采访时,需要亲力亲为到基层调研、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二是需要把党的声音送到基层,把群众的呼声反馈给社会。只有把话说得悦耳动听,说到受众心坎上,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声入基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样式,创作出走心的精品力作。才能使我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达到“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三:灵气

  灵气,本意有几种,在写作中的表现为灵感、灵动、生气。“下笔有神”“妙笔生花”其实都透露出文章的灵气,就是文章的精气神。那在新闻舆论作品中,要怎样才能做到文气贯通,神形兼备呢?概括起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格局大气,细节逼真。新闻舆论作品不限于文字作品,还有图片、书画、视频、音频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可以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给受众呈现出丰实的立体感,让受众有时空感、层次感。空间拉开了,但不能空空如也,要靠情节和细节来铺陈,靠道理和逻辑来支撑,让受众对文章的精气神触手可及。

  形美意美,形意结合。作品空有其形,是一具躯壳;但有意而无形,是一盘散沙。如建筑一样,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创造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建筑作品。所以,舆论引导作品在“抄刀”之前就要对谋篇布局进行精巧构思。比如文字作品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叙述顺序,开头如何写,主体如何写,结尾如何写;如何用典,如何论理;抛出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这样才能做到神形兼备。

  文字跳跃,充满张力。舆论引导作品最忌讳八股文风,切忌法律条文式语言。尤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扁平化、互动性的互联网特性,创造了新型的语言环境。网民表达的多样化、个性化、口语化、碎片化、时尚化,如果还在正襟危坐地端着说、揣着说、装着说,那就会自说自话,让人翻白眼。所以,舆论引导尤其是网络舆论引导,一定要避免生硬说教,多用鲜活的网言网语,多用俏皮幽默的口吻,甚至可以用诗化或者散文化的语言,做到情景交融,理智趣并存,寓教于乐,寓理于乐,让充满灵气的作品扣人心弦。

  关键词四:人气

  “山朝水朝不如人来朝。”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主观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舆论引导就是做人的工作,再具体一点是做人思想上的工作。人气也是反映舆论引导工作得失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没有人气或者人气不足,那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收不到较好效果。那“人气”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表现是什么呢?是发行量、是订阅数、是关注度、是互动性、是收听收视率、是优良中差的口碑。要让这些“账面”好看,要做好哪些工作呢?总的说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既重内容生产又重传播渠道。曾经有一段时间,传媒界发生了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新媒体“小编”认为,内容再好,如果传播不出去,舆论引导就没有效果,所以渠道才是王道;传统媒体“老编”认为,传播渠道再宽广,如果内容不好,照样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比如黄赌毒可能很抢眼球,那样的“100000+”不仅营造不了正能量,反而伤害更大。其实,“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是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相统一的问题,既要创优内容生产,也要创新渠道传播,才可能实现理想的舆论引导效果。

  既重针对性又重有效性。舆论引导要明确方向,找准靶心,顾及观众。这样才能防止放空炮,乱开枪,找不到敌人,伤及无辜。新闻舆论引导作品,尤其是新闻评论作品,是写作目的性最强的一种文体。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理不清,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会主观臆断,抒发个人情感,打不中“七寸”,击不中要害,那就是无效的胡言乱语。

  既重宣传数量又重互动效果。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让媒体和受众间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便捷。舆论领域既要有足够数量的作品占领舆论场,又要求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要知道,质量好的舆论作品才能成为舆论场的座上宾,才能前呼后拥,才能让受众连声叫好、拍手称快。互动是舆论场争鸣和共鸣的外在表现,是检测舆论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当下受众普遍认为“评论比新闻本身更好看”的背景下,互动也考验着媒体“小编”的智商和情商。所以,一定要在互动上下功夫、花精力,让粉丝欲罢不能、流连忘返,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

来源/作者:申正勇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