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吴莹:把握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四个逻辑

时间:2024/5/9 11:10:29|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际,党中央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在科技革命取得突破性变革支撑下,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发展新质态。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内在契合、紧密联系,在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逻辑一致性。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质生产力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历史逻辑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他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深刻描述了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只有代表和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先进政党完成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从理论逻辑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与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如何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核心标志、关键环节、本质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本源上,生产力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源相结合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由生产要素构成系统及与其所处的环境体系相匹配的结果。回顾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生产力跃升的重要条件。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力要素的投入增加,更内含要素及其优化组合实现质的跃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的内涵作用作出了新的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包含要素的演化规律认识及建构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合提出了新的阐释空间。

  从价值逻辑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都是为了适应我国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表明,我国在基本实现人民温饱、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人民需求满足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需求结构、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多样,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之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成为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提升科技创新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同时,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更好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从实践逻辑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新质生产力是这个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就在方法层面给出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答案。正确处理“稳”和“进”、“立”和“破”、“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质变,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擦亮高质量底色,依靠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动绿色生产力转型;以数字经济点燃高质量引擎,扩大数字经济运用范围和场景推动传统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吴莹)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