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熙:厚植乡土文化 焕发传统村落生机
时间:2024/7/17 9:03:57|点击数:
张云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统计资料显示,云南省传统村落总数达到777个,位列全国第一,覆盖16个州(市)、24个民族。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要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塑村落自然生态。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其整体性、活态性和文化性的表征都意味着对其的保护要避免文化整体性的割裂,不仅要保持其依附的自然环境,还要形塑其社会环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下,可以在一些自然和人文环境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充分利用当地地貌和自然景观,建设乡村生态博物馆,融合自然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现与诠释功能,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完整呈现出来。要强调原地保护展示和当地居民参与,构建有美感、有秩序的乡村文化空间,使传统村落成为都市人回归田园、寻找乡愁的幸福港湾。
重构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在村落建设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公共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如祠堂、村史馆、乡村图书馆等,通过提取建筑文脉基因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建构乡村集体记忆。比如,可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村志、乡贤录、乡土记忆口述史等;可整合乡村居住空间、文化空间与生态空间,发展形式多样的建筑景观、民居群落、庙会节庆、传统手工、展示体验、红色文化等。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内涵、乡土情感、集体记忆、文化品位、社群信仰、价值凝聚等,传承文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影响现在和未来。
激活村落市场业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景观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乡村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要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培育新型生态农业。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