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青:深入推进中老电力互联互通 打造澜湄区域能源合作典范
时间:2025/4/3 17:27:30|点击数:
摘要
电力合作是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本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董青青,围绕《深入推进中老电力互联互通 打造澜湄区域能源合作典范》进行交流探讨,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中老电力合作提质升级提出对策。
电力合作是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要“深化中老电力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推进中老电力互联互通,加强电力政策与规划交流”,为两国持续深化电力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也为两国推进电力互联互通指明了前进方向。2024年12月,老挝首个大规模光伏项目—中广核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中老电力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入推进中老电力互联互通,不但有利于促进老挝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老挝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还将进一步提高澜湄区域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助力澜湄区域实现电力互联互通和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深化电力开发合作,助力老挝打造“东南亚蓄电池”
中老能源合作历史悠久。中国电建于1996年进入老挝市场承建老挝南累克水电站,于1999年如期竣工。该电站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首座水电站,被誉为中老合作的样板工程。由中企投资建设的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老挝南俄5水电站、南塔河1号水电站、南立1-2水电站、南椰2水电站和南公1水电站等多个水电站,在老挝各个地区平稳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当地稳定的电力供应,为老挝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赞誉。除了水电开发带来的丰硕成果,由中企承建的老挝孟松600兆瓦风电场项目和中广核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老挝电力供给能力,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种能源协同发展。在中国的援助下,老挝境内开发的电力不仅满足了本国用电需求,还实现对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电力出口,切实将老挝风光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老挝“东南亚蓄电池”发展目标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优势互补”为导向,稳步推进中老电力互联互通
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在电力互联互通方面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老挝可再生资源丰富,但局限于能源基础设施薄弱和能源技术滞后,能源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先进的技术与经验,能够为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持。双方优势互补,不仅能满足中老两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澜湄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中老电力联网合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2009年12月,中国通过云南省西双版纳115千伏勐腊-那磨线开启对老挝送电,送电范围最远覆盖老挝北部四省。随着中老电力联网技术升级和两国双向输送电力需求增加,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于2022年6月成功向中国输送电力,正式开启中老电力双向贸易,为更高等级的中老联网工程和电力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年底,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其所生产的清洁电力也将通过中老500千伏联网项目送电至云南,实现中老两国能源资源共享。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也是中老两国落实电力工程服务两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自中老铁路正式运营以来,老中电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行铁路供电项目,以绿色环保的电力供应方式保障铁路平稳运行。
纵深推进电力技术合作,助力老挝提升电力发展水平
技术与人才交流是中老电力合作的关键一环。在两国双向政策指引下,中老深入开展电力技术合作,在电力发展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标准互认、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逐步推动中老电力合作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规则标准“软联通”跨越。当前,老挝新能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应老挝能源与矿业部要求,由中国电建编制的《老挝国家新能源总体规划》于2024年正式发布,系统呈现老挝新能源分布数据和开发利用情况,为老挝新能源事业发展绘制了蓝图。同年,中国南方电网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EDL-T),联合运营老挝电网,共同促进老挝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2024年7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老挝能源与矿产部签署中老电力标准合作备忘录,双方进一步深化电力领域标准化合作。在电力人才交流与培养方面,中国电力企业长期为老挝电力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培训,帮助老挝充实电力发展人才储备。南方电网公司自2013年以来通过派遣师资,举办研讨班的方式,为老挝培养了大批电力技术人才;中广核与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合作承办中国—东南亚清洁能源白鹭班成功举办两期,与老挝高校联合培养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开展中老电力技术合作,推动老挝本土电力系统的发展,有效提升老挝电力发展水平,对中老电网互联互通及市场开拓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一步深入推进中老电力合作提质升级
当前,中老电力互联互通建设还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双方电力政策和电力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制约电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与电力联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中老共同参与澜湄区域多边电力合作的程度不高,区域电力联网共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中老电力合作还须进一步提质升级,在战略对接、技术创新和区域联通等方面协同发力,以中老电力合作实践带动澜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为区域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助力。
强化电力政策协同和标准互通。一是增进电力政策协同。一方面,加强两国政府间电力战略规划、政策机制交流对接,落实双方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共识;探索建立政策交流和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两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间的座谈交流,加强信息互换和交流;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电力规划联合研究,在电力规划、技术规范和电力跨境贸易等方面加强合作,帮助老挝进一步管理和规范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老挝构建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性支持,助力老挝电力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深化电力领域标准互通。推动建立中老电力标准合作委员会,推进电力领域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合作。聚焦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新型储能领域,共同推动中老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做好中老电力领域重要标准互译工作,协助电力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准确了解双方电力标准,进一步促进中老电力标准互通互认。
加强电力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一是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合作。大力推动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加强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两国在能源新技术方面的联合研发,共同解决制约老挝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为电力互联互通奠定技术可行性基础。推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力互联互通进行智能预测和调控,促进中老电网建设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电力人才交流与培训。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技术交流和能力培训,通过举办交流培训班、派遣技术专家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帮助老挝培养本土的水电工程和技术人才。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中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常态化联系,支持老挝电力部门官员、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和能源专业的学生到中国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和研究,培养跨境电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老挝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统筹规划澜湄区域多边电力合作。一是推进跨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中国与老、缅、越三个国家之间的高电压等级电网互联互通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推进中老、中缅、中越电力互联互通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和电力通道建设,夯实澜湄区域电力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打造中老电力互联互通样板工程,协助老挝推进与泰国、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带动澜湄国家能源资源优势互补,通过跨境电网建设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加强澜湄多边电力合作对话。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平台以及区域内多双边合作框架,加强区域电力政策和规划对接,为跨境电力互联互通建设和进一步深化电力合作凝聚共识。充分利用澜湄国家电力企业高峰会、澜湄区域中资企业沟通合作峰会机制、澜湄电力标准促进会等机制,推进中老参与区域电力合作对话和多边电力合作项目实施,助力澜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和绿色产业一体化。
[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下加快云南清洁储能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318)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