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发挥云南优势,推进中国-南亚东南亚人才合作——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

时间:2018/6/25 9:47:36|点击数:

 

  编者按:近日,"南亚东南亚人才合作论坛"在昆明召开,来自南亚东南亚和国内相关领域的三十多名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国际人才合作,完善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才合作机制,积极营造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才合作良好环境三个议题开展深入地研讨,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别是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开展人才合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门户网站编辑代丽就会议主题专访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  李月/摄

  吴江研究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亚洲公共行政学会主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公共管理和人事人才领域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国内外众多的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编著了50多部著作和书籍。承担了中央重大委托课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强国战略体系研究》、《职称制度改革研究》、《社会新群体研究离退休人员状况调研》、《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执政能力建设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国的人才资源状况》白皮书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当前,我国在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吴江研究员:总体来看,近年来我们国家人才发展形势是非常好的,特别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实施,我国人才发展水平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才队伍在规模、质量和效能上迈上历史新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大国。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快速上升。截至2015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5人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9%。可以提前实现2020年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目标。二是人才优先发展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十大人才政策相继出台。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一系列与国家重大人才政策相衔接的具体举措,逐步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贯通的政策体系。十九大以来,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出台人才新政,为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投资优先保证、制度优先创新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三是海外高端人才“归国潮”创下历史新高。 “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8000多人,并带动各地实施引才工程项目,吸引5万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由此带动了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70%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的归来,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了强大人才活力。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各地区各部门普遍把人才作为发展之基、创新之源,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推进力度,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甚至招才引智优先。特别是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都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包括过去我们长期解决不了的职称问题、人才激励问题、人才的流动问题和人才创新等方面都有了一些破解之法和突破口,同时,集中开展人才宣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尊重入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五是人才竞争优势已经转化为国家创新优势。近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连续多年来都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总数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申请数总和。在2018年“彭博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上升至第19名。美国彭博社称,中国排名上升是因为劳动力构成中科技和工程人才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22位,较2013年前进了13位。这几年,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能保持合理区间,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人才创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2015年达到33.5%。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人才发展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从人才大国正在快速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所以必须树立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来自于我们中央提出来的树立“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在人才方面强国建设方面的自信也是树立“四个自信”的前提。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们国家人才发展总体形式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国家的人才发展取得很多标志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和创新:第一个标志性成绩是人才优先发展的布局已基本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抓,一把手抓人才资源建设已经形成制度化,优化人才结构、优先投入、优先改革和优先发展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二个标志性成绩是国家在2010年4月提出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基本实现。比如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下简称规划)中对人才的数量、人才结构和人才投入方面的指标已完成。特别是人才投入方面,国家的投入已经达到了15.8亿,甚至已经超过了2020年15亿的指标。规划中提出人才贡献率达到35%,人才贡献率现在已经占到了GDP的34%左右,所以说我们引进海外人才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三个标志性的成绩就是我们国家出台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机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无论是从中央到各省市以及县和企业的各部门,在全国形成上下综合、横向衔接的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在引进海外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引进了800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带动了各省的发展,引进高端人才由此也带动了回国潮,这些都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人才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人才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都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包括过去我们长期解决不了的职称问题、人才激励问题、人才的流动问题和人才创新等方面都有了一些破解之法和突破口,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都是很靠前,这都反映了人才工作总体形势是好,所以必须树立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来自于我们中央提出来的树立“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在人才方面强国建设方面的自信也是树立“四个自信”的前提。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制约着我国人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吴江研究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仍有较大差距,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层次矛盾不同程度存在,人才政策协调性配套性有待提高,区域人才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力量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突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我国人才发展中依然中显得严峻。我国人才的发展也存在地区、领域之间的差异,我国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主要制约该地区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投入问题,人才发展需要投入的,而且需要长期投入,所以人才投入不足实际上是这些地区人才发展的瓶颈。我们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开发需要投入,但是我们在在人才发展上的投入很有限,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云南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都缺乏对人才发展的长期投入,特别是战略性的长远投入的,所以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依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一是要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的投入。如果只靠该地区的投入是不够的,我们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投入,中央也要积极加大该地区的转移支付投入,同是也要在人才发展上面下功夫。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比如说,如何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有补贴政策。最近,中央下发关于终身培训学习方面的文件,到2025年我们要建成制造大国、制造强和国技工大国,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技工大国,但是我们不是一个技工强国,对技术工人和农民的培训也是终身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产业面临升级和转型,为尽适应产业的升级转型,我们要从国家的层面,制定人才和技能培训政策,鼓励和加大企业在人才培训上的投入。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工资总额中拿出3%左右的经费作为提高技能方面的培训经费,所以当前从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人才引进数量和规模还是不够,大多是在培养本土人才上,我们在做好本土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因为在引进人才上的成本投入要比培养人才成本投入低,引进高端人才与培养高端人才的成本是有较大差异的,美国就是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来降低人才发展成本。特别是云南,更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留住云南本地的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训,只有培养好了本地人才,才能更好地引进高端人才,云南要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二问题就是我们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我们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灵活,表现在市场化程度低,这使我们在资源配置方面和我们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太低。从人才的引进到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激励、人才的流动都要让我们的企事业单位有自主权。习总书记说,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简政放权,就是要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放权和松绑是人事改革的实质问题,真正关乎人才发展的核心问题,让企事业单位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因为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都是要让用人单位自己能够针对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政策,使政策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最终还更加有效。怎样才叫有效,让单位活起来政策才有效。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公共服务问题。政府在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服务环境,是需要下功夫的。特别是云南,这种欠发达地区的短板就是在人才服务,怎样一对一的服务,如何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怎样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这是习总书记的12字方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中介,不是政府直接服务,是通过政务公共服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个性化服务。所以说应该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景如何?

  吴江研究员:具体我不是很了解南亚东南亚的情况。当然东盟有自贸区,在这方面实际上南亚东南亚有很多带动经济发展的需求,我觉得这种需求是和自由贸易结合在一起的。而自由贸易不仅仅是物流,最重要的是如何使我们在自由贸易中提高技术。实际上我们的自由贸易是贸易的技术、贸易的创新,贸易的背后就是一个人才的问题。中美贸易战的背后就是核心技术与人才的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我们的人才合作和人才培养,使我们的人才提高创新力。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创新,但是创新是开放的,因为创新不是一家的事情,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相互促进,才能有好的成果,所以合作的本质是要搭建很多平台,在这里每个国家都会形成比较优势。南亚东南亚的人才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赢模式的一体化发展,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和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自由贸易中才能形成一种价值链,在这种价值链当中我们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云南如何发挥优势加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人才的合作交流?

  吴江研究员:云南省是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说面向东南亚的合作机制、开放平台是整个中国的事情,但云南在最前沿。如何将我国东部的优势引进来放入到这个合作机制中,云南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枢纽站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云南自身也是受益的,云南的桥梁枢纽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人才创新的集散地,作为一个环流区云南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云南也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与南亚东南亚共同搭建一些平台,发挥国际化平台的作用、智库的作用。要集中南亚东南亚各方面的人才形成各方面的智库,发挥国际教育的优势,通过扩大留学生数量,提高我们的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成为南亚东南亚国际化教育强省。可以说在国际教育、搭建国际平台、国际沟通的桥梁等方面云南是有很多优势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云南如何做好引进国际化人才工作?

  吴江研究员:一是要按需引进,精准引进才是最重要的,要切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一定要打造出云南特色的新兴产业、云南特色的传统产业,所以精准引才是最重要的。而并非引入的人才越多越好,关键是引进的人才要能发挥作用。二就是还要进一步的开放,人才的开放非常重要,要发挥区域优势,利用自由贸易区我们可以做离岸创业、离岸创新,所以云南还要进一步开放。所谓开放就是走出去,利用华侨的力量来做我们的事情。三也是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关注我们的贫困地区,这是我们人才的短板,要在这些地区多使力。基础工作也是一个整体工作。十九大报告说了四句话,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所以我们的重点发力应该放到基层、放在少数民族地区。

  访谈时间:2018年6月12日下午

  访谈地点:南亚东南亚人才合作论坛

  访谈资料整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代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代丽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