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倒逼文化投入均等化
时间:2017/7/31 19:33:44|点击数:
近期国家相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细目。落实均等化目标必然涉及服务条件、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在任何一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服务条件、内容和质量的均等化都需要公共投入的均等化作为基础保障。《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为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投入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系列成果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三年,对于检验全国及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均等化距离具有特定意义。该书2017年版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础数据,全面展开2000~2015年全国、四大区域、31个省域(省级行政区划)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相关性分析,揭示出许多令人欣喜或值得注意的重要数据变化动态,其中潜藏着若干“想不到是这样”。
一、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成效精确化检验
1.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速普遍高于经济发展增速
2000年以来15年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3.11个百分点,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与产值总量之比从0.30%上升至0.45%。这样一种增长差异意味着,在以产值为表征的历年社会总财富分配中,公共文化投入所占比重份额逐渐加重。
东北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2.91个百分点,与产值之比从0.25%上升至0.37%;东部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2.75个百分点,与产值之比从0.23%上升至0.33%;西部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2.62个百分点,与产值之比从0.40%上升至0.56%;中部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2.37个百分点,与产值之比从0.27%上升至0.36%。
全国及各地普遍出现的这一增长变化格局充分体现出,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再到确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提出理念、明确战略、推进落实的步骤越来越明晰。
2.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投入占全国份额明显提高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由300.29亿元增加到3076.64亿元,年均增长16.68%,2015年为2000年10.25倍。
西部年均增长17.94%,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22.94%提升为26.59%;中部年均增长17.02%,高于全国0.24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16.75%提升为17.27%;东部年均增长16.68%,低于全国0.10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40.84%跌降为40.32%;东北年均增长15.49%,低于全国1.29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8.25%跌降为6.98%。由于四大区域产值增长有差异,份额升降检测与增速变化检测结果有所不同。
中西部为我国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区域,公共文化投入占全国份额提升明显,这本身就反映了国家推进“区域均衡发展”诸项战略所取得的实际进展。
3.中西部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增长程度最为显著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由23.78元增加到224.37元,年均增长16.14%(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值增幅略低于总量增幅),2015年为2000年9.43倍。
西部年均增长17.73%,高于全国1.59个百分点,从全国人均值的80.42%提高至98.60%(向上接近持平);中部年均增长16.86%,高于全国0.72个百分点,从全国人均值的59.39%提高至65.10%;东北年均增长15.27%,低于全国0.87个百分点,从全国人均值的97.81%降低至87.32%;东部年均增长15.14%,低于全国1.00个百分点,从全国人均值的120.31%降低至105.61%(向下趋近持平)。由于四大区域人口增长分布变化,人均值测算与总量测算结果又有所不同。
人均值增长检测直接揭示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程度,这里的数据变化态势说明,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早已在实际上推动了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进程。
二、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的非均衡性分析
全面、系统的精细化数据分析测算同时发现,全国及各地公共文化投入增长也存在某些“非均衡性”的缺憾和不足。
1.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普遍低于财政收入、支出增长
2000年以来15年里,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财政收入0.81个百分点,低于财政支出0.60个百分点,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从2.24%降至2.02%,占财政支出比从1.89%降至1.75%。
27个省域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只有4个省域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个省域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只有3个省域文化投入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
把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放到财政增长背景中考察,不难看出其间增长的协调性欠佳。在各级财政支出份额切分当中,文化投入或许依然不受重视。
2.文化投入增长显著低于教育、科技、卫生投入增长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教育投入2.93个百分点,低于科技投入9.67个百分点,低于卫生投入6.88个百分点,文化投入占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比重由10.97%降低为6.52%。
29个省域文化投入占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比重下降,下降最轻微的青海从11.88%降为10.93%,下降最严重的四川从17.34%降为6.41%;只有北京、重庆2个省域文化投入占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比重上升。
把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放到教科文卫相邻关系中考察,其间增长的协调性失衡更加显而易见。与教科卫投入“硬指标”相比,文化投入或许属于一种“软指标”。
3.公共文化投入与居民文化消费同构占比明显偏低
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比与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比无疑具有一种同构占比关系。2015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为5.62%,公共文化投入同构占比偏低3.60个百分点;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为7.86%,公共文化投入同构占比偏低6.11个百分点。
21个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在财政收入中同构占比继续降低,只有10个省域此项同构占比出现升高趋势;29个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同构占比继续降低,只有北京、西藏2个省域此项同构占比出现升高趋势。
当然,此类同构占比关系的平衡系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公共文化投入增长赶不上居民文化需求增长变动的大体态势可以成立。
4.省域间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失衡,全国地区差增大
由四大区域整体检测来看,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投入增长较快而发达地区增长稍慢,大区域间差距明显缩减。然而,各省域间增长极不平衡,2015年人均值前两位西藏、北京分别为末位河南的9.72倍和7.83倍,势必难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两个地方直接比较倍差值直观明了但过于简单,尤其不具推延可比性和演算通约性。为此,本系列检测于多年前独创“地区差”指数检测方法:以全国总体人均值为基准1来衡量,高于全国人均值各地即与基准值的倍差值,亦为向上偏差值与基准值之和;低于全国人均值各地即为向下偏差值与基准值之和;全国及四大区域取相关省域绝对偏差值(不论正负)的平均值与基准值之和。这样就可以实现当地历时性、各地共时性通约演算,并以其倒数作为逆指标权衡系数,地区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缺陷”。
地区差检测结果表明,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从2000年1.4571扩大为2015年1.5626,即31个省域绝对偏差值的平均值从45.71%增大为56.26%,扩增7.24%。同时,有19个省域文化投入地区差扩大,只有12个省域文化投入地区差缩小。在全国各地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区差普遍逐渐缩小的同时,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却在扩大,显然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追求形成“逆动”效应。
三、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的量化推演检测
1.经济、财政、教科文卫投入协调性差距测算
假定全国产值→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文化投入之间均实现2000年以来历年最佳相关性比值关系,以三项最佳比值叠加测算,2015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应达到413.16元,总量应达到5665.28亿元,为现有实际值1.84倍。
2.文化投入与消费同构占比平衡性差距测算
假定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与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持平,同时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比再予平衡(以相同比例投向公共文化)测算,2015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应达到667.15元,总量应达到9148.12亿元,为现有实际值2.97倍。
3.各地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均等化差距测算
假定全国各地之间产值→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文化投入的人均值全面消除地区差距,同时全面实现2000年以来历年三项最佳比值(惟有北京曾在2012年实现,近几年接近实现),以北京文化投入人均值测算,2015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应达到872.26元,总量应达到11960.62亿元,为现有实际值3.88倍。
实际上,前两项假定测算已得出重要发现:如果各地普遍实现历年三项最佳比值增长,或进一步实现同构占比平衡,那么文化投入地区差都将普遍明显缩小,各地文化投入人均值也将会十分接近,为随后实现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奠定良好基础。最终达到全国各地文化投入均等化正是公共财政、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理想目标。
谨以此文供“十三五”期间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参考。
四、归结几点国策建议
国家统计局公布文化投入数据不提供城乡投向分类,城乡比指标检测在此从免。本系列研究已经跟踪全国各地文化发展、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检测10余年,深感我国当前深层社会结构体制矛盾正在于此,为此形成几点思考建议。
(1)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属于公民社会权利“国民待遇”范畴,最直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事权责任在于中央政府而非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投入资金需要提高统筹层级,直至由中央财政全盘统筹。国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投入标准(以人均值测算,或以产值、财政收支比例测算诸如教育投入)及其上下限,各地若民生不达标理应与生态不达标同样问责。
(2)中央财政除了对欠发达省域继续给予相应转移支付之外,也应对次发达省域中的欠发达县域给予适当转移支付,近几年在某些专项支出上其实已出现类似政策;还可对各类公共事业显著“超标投入”的财政富余地方实行反向转移支付征缴,以避免单一制国家内部产生间隙(中国从未实行、亦不推崇法理上的联邦体制)。公共财政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因而公共财政制度有必要遵从我国“单一制”国家体制。
(3)我国历代各层级之“央集权”延至现今中心城市“集中度”和“首位度”,正是目前国内重大社会结构性难题诸如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问题(北京谓之体制问题)、大城市病,乃至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社保公平,甚至包括“雾霾集中度”、“交通拥堵首位度”等等的深层社会体制根源。这些难题都不是单一领域的治理或管理所能奏效,必须有社会结构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可真正解决。
(4)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并推进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全民均等化”民生发展,期待共和国百年之际全国各地能够基本弥合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进步诸多方面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尽快化解全国政治、行政治理高度统一“法理单一制”与各地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极度分散“事实联邦制”的社会结构体制矛盾,有利于彻底终结中国历朝历代城乡鸿沟、地区鸿沟引发动荡带来内乱的“历史周期律”。
附:王亚南相关信息
王亚南(1956~),男,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近10年主要从事全国及各地文化发展、民生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研究,主编主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皮书系列之《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以来历年出版,全国首个文化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成果,屡次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入选中国梦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丛书(英文版)、《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以来历年出版,全国首个文化供需关系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成果)、《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以来历年出版,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投入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成果)、《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新锐研究“仿皮书”征求意见“测试版”,2016年以来历年出版,全国首个民生标准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成果)。2017年版以上四种书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3月相继出版,领衔主编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系列成果(2015年以来历年出版)为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投入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逐年检验全国及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距离具有特定意义。在任何一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均等化皆需要公共投入的均等化作为基础保障。
全书内容提要
2000~2015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由300.29亿元增至3076.64亿元,年均增长16.78%,明显高于产值增长,但略微低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同时较明显低于公共教育投入增长,也显著低于公共科技、卫生投入增长。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明显低于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占财政支出比更显著低于文化消费占居民支出比,公共文化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变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各地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均值地区差逐渐缩小的同时,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却在扩大,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逆动”而行。
测算2020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预期增长目标,按照2000~2015年平均增速“自然增长”,可达到6682.24亿元;实现产值→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文化投入历年各项最佳比值“应然增长”,应达到10752.02亿元;进而实现公共文化投入与消费同构占比平衡“民生增长”,应达到17331.48亿元;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投入各地人均值均等化“理想增长”,将达到23615.38亿元。
来源/作者:掌上皮书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