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哈尼族腊米人主要居住在那哈乡的珠街村。在过去,腊米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为了反抗这种不自由的婚恋制度,有对青年男女逃离了从小生长的家园,来到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阿那,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那些不满父母包办婚姻的男女也陆续来到了阿那,在那里生息繁衍,渐渐地阿那村寨发展到现今的拥有百余户人家的大寨子,所以阿那这个寨子的建立还有一段腊米人反抗包办婚姻的悲苦历史。

  哈尼族腊米山寨  赵德文/摄影

  哈尼族腊米青年,在过去一般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年轻的姑娘和伙子在红白喜事、生产劳动的场合中认识后,就开始约会互诉情意。恋爱期间,姑娘会给心仪的伙子缝制精美的饰品作为信物,小伙子也赠送一些乐器给姑娘或者帮助姑娘做农活。恋爱场地不定,其中最俱标志性的是封火楼。

  哈尼腊米姑娘  赵德文/摄影

    阿那腊米人有些家庭会在正房的左右两侧建上一间封火楼,所谓封火楼,哈尼人称“火颂”,是建在土掌房二层楼的左右两边用土坯砌成的两米高的“人”字形土墙,横挡一根大梁,从大梁往前后斜跨檐子,扎上竹条,再铺上茅草而形成的双斜面三角空间。从正房没有直接通往封火楼的通道,唯一能爬上封火楼的通道是一根笔直的斜挡在楼面墙上的一根竹竿,前往烽火楼约会的男女青年都必须从这棵竹竿上爬上去,所以爬封火楼还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封火楼里一般不堆放粮食,主要堆放喂养牲口的桔梗稻草,年轻的姑娘伙子住进封火楼里,就地取材用那些桔梗当铺盖取暖。封火楼的恋情不仅限于一对恋人,刚到恋爱年龄的年轻人则会成群挤在一间封火楼里玩耍,他们经过唱情歌、聊天对答等方式介绍彼此,产生恋情以后才会成双成对单独约会。而那些确定对象的人则会单独选一间封火楼共度二人良宵,一般选住在女方家或者男方家的封火楼里,心细的家长还会和自己的孩子絮说有关事宜。腊米人并不忌讳婚前发生性行为。但即便住封火楼是被村寨和族人认可的事实,但头晚住进封火楼的青年男女会在第一遍鸡鸣的时候早起下封火楼回家,不会到天明让众人看见私密相处的事情,保留恋爱的私人空间,不过随着民居的改造和现代文明的深入宣传,而今封火楼的爱情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了。

  爬封火楼  赵德文/摄影

  除了封火楼,村寨边的竹林、大树脚、芭蕉蓬、柴堆等地都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好去处,夜色降临村寨边就会传来阵阵动听的情歌或者簌簌的私语声,还有从外寨赶来约会的高亢的呼啸声此起彼伏,夜色正浓情意不退,恋人成双成对,有的直接留宿郊外等到第二天灰蒙蒙亮的时候背上些许柴禾轻快回家。恋爱期间,男青年就会尾随在自己心仪的姑娘身后,帮她锄地扛材,姑娘则会精心缝制一些衣物或者兜囊给自己的恋人,出双入对好不甜蜜。

  青年男女恋爱一段时间后,就步入定终身的阶段。因为结婚以后所有夫妇又开始另一段的责任人生,真正实现了人生的恋爱自由与平等,年少时的情愫也就只能埋藏于内心深处直至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