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并完善了山地梯田稻耕文明,晚唐《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一书中特别指出:“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山田”即梯田。阳春三月,登高俯瞰,满目“山田”,恰似人间仙境,令人留连忘返,朴素恬静的哈尼村寨镶嵌其间,实仍人间世外桃园。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那雷寨子,是我生长的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个纯粹的哈尼族寨子。距离碧溪村委会(碧溪古镇)有0.5公里远的山坡上的那雷,据老人讲:“那”为田,“雷”为山坡,“那雷”意为山坡田。这与哈尼族的建寨、耕耘、挖山垦田,营造梯田非常具有直观的内容意义。

  那雷寨有140户650多人,由赵、罗、李、金、王、张等十余姓氏人家组成,全寨除一户陈姓汉族外,其他均汉姓哈尼族。寨子座落在俯卧式的半山腰上,昆曼高速公路元磨段环绕寨子而过,省道楚江公路也从寨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寨后、寨前和寨脚均为层层依山而造的梯田分布,寨子对面森林茂密,泉水长流,经年不息地灌溉着梯田,顺层层梯田流注而下,最后汇聚到河里,再引渠灌溉地势更低矮的田畦。那雷哈尼族开垦梯田和在梯田间的劳作,是一套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哈尼村寨土掌房

  一、营造梯田:汗水和智慧的凝结

  那雷哈尼梯田的营造,经历十数代哈尼人几百年的辛勤开垦和耕耘,现在形成了依山势而造,在寨子背后、则面、寨脚、对面山坡等,都营造了十数级,乃至百十余级的成片连坡梯田。现在那雷哈尼人耕种的梯田有2000多亩,连片集中,有充足水利灌溉的保水田有600多亩,其它为“雷响田”。

  那雷哈尼人开垦营造梯田是讲求时节的,开挖梯田的最佳时节是每年的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气候宜人,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看得清楚,可以及时补漏加固。开垦梯田要综合考虑光照、水源、地势、土质等因素,一般选择地势较缓、土质较好、光照充足、有水源可供灌溉的地带营造梯田。开垦梯田,根据坡度的大小,确定梯田的高度和宽度。用板锄、撮箕、刮板等工具把高处的土往低处搬运,顺地势平整松土,辟为台地,播种若干季旱地作物,通过施肥、翻挖耕作,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含水率。台地经过日晒雨淋的自然沉降,土地落实粘固,形成稳固的基础,之后,挖沟引水,着手夯筑田埂。田埂用开挖时挖出的大土饼层层垒起。一般采用依山就势,由山脚向山顶叠置而上,层层套接,上下错层跌落,少则十数级,多则数十级,甚至百十余级。田埂分上埂下埂,二者的高度因山势的缓陡而不同。缓坡地带,田埂较低,而高山陡峭处,田埂较高,有的高达五六米,铲埂时,人如贴壁蝙蝠,劳动难度较大。垒砌的田埂必须保证坚固耐用,确保水田不跑水、跑土、跑肥。这就需要开挖时要有精湛的筑田技术。梯田造成,需精心维护。每年要铲修田埂,不让野草滋生,老鼠打洞。抿糊下埂,使土地粘结,渗漏田水的洞穴,认真修补堵绝,崩塌之处,及时挖掘筑埂,使田埂牢固,梯田得到养护。


梯田景色

  二、耕作梯田:持久的劳动实践

  那雷哈尼梯田,一般在10月收割结束,收割后人们把晒干的稻草用卡板背回家,或在田旁树杈上,或田边空地搭个架,把干稻草堆垒成锥形储备,以后给耕牛喂夜料。之后,青壮年男子使水锄把田埂内则铲成斜面,哈尼语称为“腊浩撕”。这样做,一方面能把上年被黄鳝、泥鳅打的洞堵塞起来,保证新埂不漏水,另一方面,糊埂时泥巴不易滑掉,便于新抿糊的新埂子结实,棱角分明,整洁美观,同一时期,家中的妇女和能劳动的青少年也用洋锄之类到梯田里,爬上上坎埂坡上铲田埂,不让野草滋生,铲下的草作田里的压肥,哈尼语称为“搭布撕”。青壮年男子“腊浩撕”结束后,在11月底以前用耕牛犁头道田,哈尼语称为“谷茬切”,特指秋收后的第一次犁田耕作。头道田犁完,还不是停耕休息的时候,紧接着在埂子上,用自制的大板锄,沿着埂边挖捞田中的泥巴,贴糊于埂子的斜面上,再用锄头背面用力挤压,使泥巴夯实紧贴于埂子的基础上。这道工序很重要,哈尼语叫“搭布持”。完成这道工序后十来天,把原先犁翻的田又耙平一次,哈尼语叫“谷茬卡”。

  那雷哈尼梯田从3月到9月是繁忙的耕作时期。阳春三月“开秧门”后,梯田里春潮荡漾,歌声悠扬。哈尼人个个都是栽播能手,亲友邻居相互帮助,牙迷牙约一起栽播,“有说有关腰不酸”,播种着希望,播种着幸福。一般栽下秧以后20天左右,待秧长稳返青,要把田水放干一次,哈尼语称“坷浩腊”,就是增加田泥的温度,晒死秧稞或田泥里的病虫菌。暴晒一星期左右,把田水灌满,不久便要薅除田间杂草了。梯田插秧三个来月后,稻谷开始逐渐抽穗扬花了,这时梯田埂上边长满了杂草,于是铲除埂草,是梯田中耕管理时期必不可少的环节,若不铲除埂草,就会有鸟雀做窝,老鼠出没,通风不足,严重影响稻谷的生长和灌浆。

  到了7月间,护秋即是那雷哈尼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常常扎一些稻草人,让它们穿上破衣,戴上破草帽,要放在梯田的埂子上,以此吓鸟雀。也常有人们在田间巡视,敲击竹板,驱赶鸟雀,确保颗粒归仓。9月是那雷哈尼人收获的时节,他们抬着谷船,拿着口袋,锯镰走向田间,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秋收。


梯田秋色

  三、兴修水利:疏浚梯田的生命线

  水是梯田的灵魂,水源是梯田的命脉。墨江县碧溪村那雷寨,仅有能长年保水的梯田600多亩,而盘山蜿蜒开凿的主渠大水沟3条,小水沟十数条之多。3条大水沟中,一号大沟长12公里,灌溉面积800多亩,除灌溉那雷梯田外,大部分灌溉外寨梯田,而源头就在那雷寨所辖的高山涧谷深处;二号大沟长5公里多,灌溉面积400多亩,大部分是灌溉本寨梯田;三号大沟长4公里多,灌溉面积500多亩,也是大部分灌溉外寨梯田。三条大沟渠的源头,都藏在那雷寨的丛林深谷间,长年泉水叮咚,滋润着梯田,养护着梯田。

  兴修水利是集体的事业,修建某条水沟,是该水渠灌溉区受益者的共同利益,灌区所有的人都视水沟为命根,对水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雷哈尼人为耕种梯田,保证田水充足,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克服凿石穿岩的种种困难,修筑了渠长50来公里的水沟,使得那雷梯田得到了良好的灌溉。


哈尼梯田

  修建水渠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要维护好水渠,做到渠水长流也绝非易事。那雷哈尼人不但兴修水沟时大家积极投工投劳,养护沟渠也自觉视为己任。沟渠稍有破损、堵塞、渗漏,谁见谁修,不计报酬,蔚然成风,遇到大的塌方,就动员全寨渠水受益者共同出力修复。每年冬腊月,全寨出动,疏浚沟渠,砍除杂草,这种集体主义风尚有力地保障了梯田的水利灌溉,也展示了从事农耕稻作劳动的哈尼族的团结精神。

  哈尼梯田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若干世纪的迭荡和考验。梯田文化成为哈尼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是千百年以来,无数代哈尼人用汗水和心血凝聚起来的结晶,梯田,它既是静态的人类创造的气势恢宏的人文遗产,也是鲜活形态的融入到大地怀抱中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是哈尼族若愚智慧的最具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