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备案,保山市委、市政府同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保山分院山地人类学研究所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正式成立。山地人类学研究所由保山市社科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保山分院)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联合组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山地人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性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不久,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总部设在尼泊尔的国际山地中心,已多次派研究人员与研究所进行交流,并开展项目合作。

  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过去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山地人类学研究,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推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构建,作为南丝绸之路面向南亚的门户,保山走向南亚第一市的战略更加凸显。保山在加快地缘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南亚生态安全网络,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切入点,探索以社区为本的保护工作手法

  在香港社区伙伴的资助下,研究所实施了“云南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小额资金项目”,以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切入点,探索以社区为本的保护工作手法,重点整理社区为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201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自治傈僳族传统社区组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塘大树杜鹃生态导赏社区组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界头东华社区传统美德挖掘及教育社区组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养蜂兴趣小组社区组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顶自然村生态道德观社区组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小基金项目,以此积累长远推动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觉和自发性的经验。

  二、推动高黎贡山自然学校建设,传播生态文化

  通过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内现有的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建设高黎贡山自然学校,传播生态文化。旨在让更多的公众回归自然,到自然中去体验,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感悟自然,尊重自然。2013年以来,在香港社区伙伴的资助下,创建民间网络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与保山市民间机构进行交流、座谈,以保护高黎贡山生态环境为主题,建立保护高黎贡山交流合作平台;开展社区保护地调查:选择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敢顶村,开展社区保护地调查,通过调查、资料收集、成果分享,为自然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利用学校、民间团体力量,在自然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自然体验活动;进行自然学校的反思,在中国大陆,自然教育目前急需但又极度欠缺,因此,成立高黎贡山自然学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让更多人感受到自然教育的魅力和益处。

  三、提出构建南亚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构想

  2013年12月27日,联合国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了“中缅印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咨询会,围绕开展中缅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需求,对高黎贡山生态监测的现状和未来设想、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设想,进行了讨论。2014年3月27日至31日,国际山地中心的Bandana Shakya、Gopal S. Rawat两位专家到高黎贡山保护区实地考察,认为从印度海边至缅北到高黎贡山,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保护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高黎贡山在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环境教育、社区发展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为跨境区域国家公园、保护地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理想场所,为启动实施跨境保护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跨境保护区域也是南丝绸古道穿越、山地民族(如傈僳族)迁徙的重要地区,可以看出,山地人类学研究领域广泛、南丝绸古道复兴前景广阔。

  借助开展中缅印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机遇,山地人类学研究所提出了构建南亚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构想,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山地人类学研究,为构建南亚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做出贡献。

  (保山市社科联 蔺汝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