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哲学所2017年“哲学经典与现代阐释”第四次学术活动在所会议室举行,邵然博士以《如何理解善和幸福》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在当天的讲座中,邵然从什么是伦理(学)入手,围绕善、政治学和幸福这三个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基本概念,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见解独特,分析精当,整场讲座妙趣横生。
首先,邵然指出,把握西方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经典文本,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进入到自己的意见中。对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而言,首先应该提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伦理”暨“什么是伦理学”。深受黑格尔相关思想的启发,邵然认为,伦理是善的自我发展着的定在。而当着这种善的定在以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来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伦理学。故而,《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是对发展着的善的定在的理论研究。从具体内容上看,它展现了“善”不断赋予其自身以规定性,不断使自身具体化、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目录中第二卷的“道德德性”到第十卷“快乐、幸福”之转变,就是这种善的定在的不断深化和具体化之表征。
其次,关于第一卷的具体内容,邵然认为,它更像是一个导论,是亚里士多德从整体上对善以及最高善(幸福)所进行的陈述和讨论。第一卷从善是一切行动的目标、政治学是研究善的学问、政治学与伦理学研究的限制、针对善与幸福的各种观点、对于美好人生的各种看法、针对柏拉图善的理型说的批判、善与幸福的定义、对于一般幸福观的确认、如何获得幸福、一个人有生之年能否称为幸福、生者与死者在幸福上的关系、幸福受到赞美的程度、德行引论这十三个方面,对善的概念和行善从整体上进行了概说,强调了作为最高目的的善是人的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因而幸福不只是人在思想之中所获得的,更是通过实践来体悟的。同时,只有通过对政治学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因其自身之故而被追求的善,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中。
最后,关于第一卷的核心内容,即善、政治学和幸福的关系问题,邵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和发挥。他指出:既然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把幸福看作是人的实现活动,并把沉思的生活判定为是第一好的;另一方面,亚氏又指出人生而为政治性动物,注定要过社会的生活,人只有通过政治学才能真正去把握善和幸福。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一方面要同“现实”保持适当的间距,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融入到社会当中去。我们既不能过分热衷于对“现实”(资本、名利、荣誉等)的追求从而迷失自我,又不能消极无为、松散懈怠、坐吃等死。科研工作者只有在上述两个极端间找到一个平衡、一个“中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谈得上过真正幸福的生活。
退休一周年的周晓光老师返回哲学所参加了此次读书活动,针对邵然的报告,周晓光老师进行了高度概括,发表了三点精辟的看法:其一,哲学所定期举办的“哲学经典与现代阐释”学术活动具有极大的价值,对进一步推进哲学科研工作者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具有指导性意义,为我所科研工作者激发理论兴趣、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和提升理论境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希望这项读书活动越办越好。其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二者的研究范式也不尽相同。当代哲学工作者不仅要熟悉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也要了解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只有在中、西、马哲学的融贯和汇通中,才能真正撞击理论思维,进行理论创造。其三,就邵然博士讲座的具体内容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著作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单从马克思把黑格尔称为“老师”而把亚里士多德称为“导师”这一细节上,就可以看出亚氏的重要地位。希望邵然能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上更加精进,也希望各位我所的同仁能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此次读书活动在畅谈学术、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结束。
(文:谢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