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术·前沿:宗教研究所学科建设系列活动之十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7年8月18日,宗教所支部江燕研究员以《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为主题开展“讲党课”系列活动,与宗教所全体党员共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目的是听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各方意见,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他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00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见》为全国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学术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加速了动力。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在变,中国在变,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学术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习近平讲话就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使广大科研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底线、坚持文化正确导向。
凤凰浴火重生,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时代洗礼和种种考验,学术界更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文化自信,这是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血液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最后,从做一名合格党员,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基础学科的特点,谈了四点体会认识:首先,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其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寂寞,抛弃形式主义的热闹场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认真踏实,专心致志,整理发掘传播前人优秀成果。再次,要与时俱进,清楚自己是中国的学者,是云南的学者,研究问题一定要从国情省情出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附庸,不迎合,坚持特色和原创。最后,敢于创新发展,不信洋,不守旧,要有敢于否定的勇气,在学术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出更好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