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尹仑主持的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云南澜沧江生态环境变迁的政策因素和少数民族适应研究》开题专家咨询会于2010年3月16日下午在民族文学所会议室召开。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汤文治、民族文学所所长郭家骥、科研处处长郑晓云、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等到会为课题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参加咨询会的还有课题组成员尹仑、李汶娟、王静,以及其他所的相关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首先具体介绍了该研究项目的背景、意义、研究目的、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调研行程安排以及课题报告的结构设计。与会专家就以上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项目内容和加深研究深度。该项目选点云南省境内澜沧江流域高、中、低的不同海拔高度的民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既考虑到澜沧江流域的国际意义,又突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文化的民族特色。云南境内澜沧江流域全长1170公里,流经8个州市的32个县,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1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流域内,在复杂、多样且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当地少数民族创造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生产生计方式,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
该课题主要从政策角度分析云南境内澜沧江流域不同海拔和不同生态环境下,近20年来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随着环境变化对流域周边民族社区传统生计造成的影响。课题将以澜沧江上游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阿东村藏族的高山牧场围栏禁牧、保山市隆阳区香树村傈僳族的森林非木材林产品保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山村傣族的单一橡胶种植的三个代表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生态环境变迁对流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生计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如何通过知识和机制创新来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从研究意义看,本课题有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研究将贯穿澜沧江上中下游不同的政府政策,并以其为主线,寻找整个流域大背景下的整体研究视角;一是在政府政策、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四个因素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
       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回顾和分析云南澜沧江流域相关政策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和当地民族传统生活生计造成的影响,以及当地民族如何通过传统知识和机制的创新来应对和适应这些变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回顾在云南澜沧江流域所确定的三个研究社区影响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政策;分析生态环境如何受政策的影响;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和资源治理模式如何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分析少数民族如何应对和适应生态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最后进行理论提升,向政府决策部门提出对策性建议。
       通过与会专家的指导,对课题进一步进行了完善,课题开题咨询会取得了预期效果。
(文:尹仑 王静)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