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专职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执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基础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全省领先、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后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向翔、张瑞才、王玉周、黄小军、吴莹等省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云南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家、省内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一、历史沿革

  建所创业时期。1990年初,中共云南省委决定,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列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决定由向翔同志负责筹建工作。1991年,马列所正式挂牌成立,由向翔任副所长(主持工作)。1992年以后,肖飒、黄宁娜、李进参、孙玉昆、冯艳、张瑞才、姜若宁、王玉周、刘阶群、任仕暄、张世贵等人先后从不同单位调入马列所。至此,马列所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初步成型,研究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种研究工作逐步展开。

  立所建业时期。1994年11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心的组织机构设在马列所,研究力量包括马列所和哲学所的科研人员。中心主任由向翔担任,时任哲学所所长苗启明任中心副主任。后增补了马列所副所长张世贵为中心副主任。1998年底,马列所和哲学所合并,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名义合署办公,同时马列所和哲学所的建制仍然保留。2002年,张瑞才被任命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7月向翔退休,张瑞才被任命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3月,院党组决定恢复马列所和哲学所原来建制,两所分设,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机构仍设在马列所,刘阶群被聘任为马列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这一时期,马列所人员变动频繁,在所人员中肖飒外出读博士,姜若宁借调外单位,除副所长刘阶群外,有科研人员李进参,驾驶员孙玉昆。2003年,张秀芬从院机关党委调入马列所担任所务管理科科长和支部书记,兰文华硕士毕业来到马列所任研究实习员;2004年,张睿莲、字紫龙硕士毕业来到马列所任研究实习员。2005年刘阶群任马列所所长。同年,徐珺从院老干部处调入马列所担任所务管理科科长,张秀芬任专职研究人员;2006年吴莹从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调入马列所任助理研究员,普红雁从院社会学所调入马列所任助理研究员,兰文华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并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年9月,黄小军由哲学所副所长调到马列所任副所长。2007年张睿莲、字紫龙晋升为助理研究员;2008年李娅婕硕士毕业到马列所任实习研究员;2009年张戈硕士毕业到马列所任研究实习员。至此,一支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研队伍雏形基本形成。随着专业素质的日益提高和科研经验的不断积累,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马列所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强所兴业时期。2009年10月起,黄小军任马列所所长,吴莹任马列所副所长。这一时期,马列所学科方向更加明确,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科研力量更为充实。2010年,张秀芬晋升研究员。2011年,兰文华晋升为副研究员。2012年,黄小军获得博士学位,温曼由信息中心调入马列所并考入云南大学攻读在职博士。2015年,吴莹晋升为研究员,张少英博士作为人才引进入所。2016年,吴莹获得博士学位,张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8年,张睿莲晋升为研究员,张德兵从院人事教育处调入马列所。这一时期,马列所科研项目数量明显增长,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在全省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2月13日,经云南省委编办批复同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心办公室设在马列所,进一步加强了马列所的研究实力。

  2019年7月18日,经云南省委编办批复同意,马列所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下简称马研院),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小军兼任院长,吴莹、张戈任副院长,由吴莹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重大理论平台聚集力量、整合资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无论是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还是学科方向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人才培养

  马研院始终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学术培养,致力培养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建设成为一支讲政治、高水平、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截至目前,全院在职人员10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9人。有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在读博士2人;有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岭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宣传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1名,省委联系专家1人,院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

  通过熟悉省情培养人才。马研院成立之初,就着力推动全院科研人员加强对云南省情的学习和把握。时任马列所副所长向翔在课题研究、科研工作安排及平时例会中,一直强调科研人员对云南省情的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为相关部门编制规划和到国有企业调研。向翔、刘阶群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云南锡业公司”“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刘阶群主持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下达的“‘云南人心目中的小康’大型问卷调查”课题,黄小军主持的“开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红河‘美丽家园’建设与实践”等,均是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对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州市、县区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通过这种深入实际的调研方式,帮助科研人员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熟悉省情。向翔、张睿莲等参与编写的《云南省情》《云南省民族团结知识简明读本》等著作均为云南省情研究的重要成果。

  通过加强学习培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思路贯彻于马研院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年轻科研人员和新进入研究队伍人员,最需要的就是发扬科学精神,筑实理论基础,提高科研能力。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制度,指定科研人员读马列著作,开展对马列著作的学习讨论。从2003年开始,全体科研人员精读《西方政治史》,并结合“边疆地区政治发展指标研究”等课题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从2018年开始,全体科研人员精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籍,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理论素养,夯实为人民做学问的理论功底。

  通过学历提升和学术交流培养人才。自成立以来,先后有王玉周、肖飒、兰文华、黄小军、吴莹、温曼、张戈、张德兵等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提升学历,马研院目前在职人员中,有3人取得博士学位,2人博士在读,成为了支撑马研院科研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支持科研人员参与院组织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和高层次人才访学计划。2011年张秀芬到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访学,2012年吴莹到中央民族大学访学,2015年黄小军到重庆大学访学,2016年张睿莲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访学。张秀芬、兰文华分别参加2010年、2014年、2018年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黄小军院长、吴莹副院长率领科研人员多次参加全国社科院系统学术研讨会。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人才。在多年发展中,马研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制度,这些制度旨在培养科研人员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课题调研前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课题相关资料的网上查询、调研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对调研中一些疑难问题的事前关注等。通过开展“交通运输系统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研究”“大理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研究”“五华区群众思想状况调研”“边境地区基层党建调研”“禄劝县党建扶贫‘双推进’经验研究”等课题,科研人员掌握了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学科建设

  自成立以来,马研院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遵循注重基础、凸现整体、立足当代、着眼实践的建设思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省内外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较大的学术影响,一些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采纳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学科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

  加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加强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研究,推动云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进行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落实提供智力支持。先后承担、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研究”、省院合作课题“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在云南的实践研究”、云南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江泽民党建理论及其在云南的实践研究”“邓小平理论及其在云南的实践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等。

  2.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研究

  马研院对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研究,涵盖了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等领域,产生了较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在全省党建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先后承担了云南省社科规划课题“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云南特色的党建科学化路径研究”(重点项目), “‘一带一路’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安全研究”“全面提升新时代云南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研究”“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一般项目),完成了“国门党建研究”“边疆党建研究”“云南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与‘桥头堡’建设”“云南交通运输系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昆明市提升‘小个专’党建科学化水平研究”“‘两强一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非公企业党建科学化研究”“香格里拉藏区党建研究”“高速公路交巡警支队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研究”“官渡区六甲街道党的建设行动计划研究”等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研究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云南地方立法等开展研究,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为中央和地方立法承担了大量的咨询、论证工作。申报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每年推出一本《云南法治建设蓝皮书》。作为云南省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的依托单位,已经主办了两次民族法治理论研讨会。

  (二)学科建设特点

  1.学科方向与时代发展的同向性

  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坚持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重点,长期关注边疆民族地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成果。目前,各个研究方向都已经拟定了建设规划细则,明确了主要方向和学科带头人。

  2.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互动性

  在布局研究方向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研究队伍,形成有力的人才支撑,保障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互动性。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使科研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并向而行。

  3.学科方向与个人研究的一致性

  要求科研人员选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保持个人研究方向与集体的学科方向始终一致,紧密围绕学科方向精准发力,在科研产出和研究项目支撑下,凸显集体攻关的协同效应。

  4.学科平台与协同合作的创新性

  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创新团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研究创新团队”,搭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学科共建共享平台,积极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吸引和集聚优秀科研人才。

  四、科研成果

  马研院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以理论研究指导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丰富理论研究的研究特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以来,共撰写出版论著120余部(含参编),发表论文、调研报告700余篇,研究成果获各种奖项90余项(次),并多次获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一)推出了一批理论研究的学术精品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成果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试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失衡与道德重建原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4期)、《中国文化的原始特征》(《学术探索》,1995年4期)、《西方主客二分理性精神的源流分合》(《前沿》,2009年4月)、《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榫口》(《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9月)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有《邓小平理论与云南跨世纪社会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历史的丰碑: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6期)、《云南全面建设小康之路》(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云南日报》,2007年05月)、《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省的成功实践》,(《云南日报》,2009年10月)、《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举措》(《社会主义论坛》,2013年2期)、《建设俭约云南反对官僚主义》(《云南日报》,2013年10月23日)、《牢牢把握和坚定坚持党的民族工作正确方向》(《中国民族》,2013年第12期)、《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效果评价》(《学术探索》,2014年第4期)、《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幸福云南》(《云南日报》,2016年3月25日)、《美丽家园—美丽中国建设的红河实践》(2016年)、《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在云南的实践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做新时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云南日报》,2018年5月17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云南日报》,2018年10月22日)、《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10期)等。

  2.关于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研究

  主要有《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新课题》(《纪念建党70周年论文集》,1991年)、《论两个先锋队与党的先进性》(《云南日报》,2003年3月)、《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理论概述》(《学术探索》,2004年12期)、《云南铜业集团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学术探索》,2004年12期)、《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云南日报》,2005年2月)、《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云南日报》,2006年1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特殊性研究》(《社会主义论坛》,2006年6期)、《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云南日报》,2006年9月)、《以党的作风建设凝聚党心民心》(《云南日报》,2010年3月)、《云南交通运输系统党建科学化研究系列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杨善洲精神的党内教育价值》《云南日报》(2013年8月20日)、《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藏区党建的香格里拉样本》(《社会主义论坛》,2014年10期)、《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云南的实践探索》(《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5期)、《党建扶贫双推进之禄劝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在整改提升中展现党建新气象》(《云南日报》,2017年12月21日)、《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创新性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党的领导是西畴精神得以产生和发展之政治保证》(《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11期)等。

  3.关于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研究

  主要有:《论依法执政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期)、《依法执政:执政方式的逻辑转换及道路建构》(《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政治文明建设蓝皮书文章《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准确把握基本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宪治国推进具体实践》《从十八届四中全会看云南的依法治省》《依法治省的关键是依法治权》等。

  4.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主要有《云南社会各阶层思想状况思考与对策建议》《策划云南·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对策研究》(《策划云南·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对策研究》,2014年)、《边疆民族地区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策划云南·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对策研究》,2014年),《加强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建设的对策建议》(《云南智库建言献策》,2015年第5期)、《云南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培育与发展对策建议》(《云南智库建言献策》,2015年第6期)、《完善云南基层党员激励工作的对策建议》(《云南智库建言献策》,2016年第9期)、《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社会主义论坛》,2017年1期)、《关于构建我省容错纠错机制的建议》(《云南智库要报》,2017年6月)、《关于加强昆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帮扶的对策建议》(《云南智库要报》,2018年3月)、《提升云南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对策建议》(《云南智库要报》,2018年3月)等。

  (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

  1.获奖情况

  截至目前,马研院获得各类科研奖项达90余项。主要有《邓小平理论与云南扶贫攻坚》获第一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入选全国第二届邓小平理论讨论会,后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一些方法论问题的现时代意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云南的贯彻及其启示》获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电视文化分析》、《媒介时代的宣传策划》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九届社科著作三等奖;《开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获第十一届省人民政府社科著作三等奖;《德宏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滇缅合作论坛二等奖;《德治与法治探析》,获第十七届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奖;《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效果评价》荣获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获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改革开放40年党在云南的执政实践及成功经验》获云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2.被转载情况及其他社会效应

  《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简论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邓小平发展中国经济的思路》三篇文章被收入中共中央党校编辑出版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城镇化之路新探索:来自云南大理新华村的启示》(《学术探索》,2013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新华文摘》转摘。另外,数十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红河州户籍改革研究”课题及成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瞭望东方周刊》等媒体纷纷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率先在全省首次提出和完成《开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成功指导开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并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参考;多次参与云南省委和省政府重大报告、决策的调研、起草、修改、征求意见、建议工作;多次参与云南省委重大理论宣讲工作。省级重点课题“社会历史主体研究”,分析与研究社会历史主体,较早地提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问题;完成省级重点课题“中国文化特征论”,从中国、西方、印度三者伦理思想和伦理文化比较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中西比较模式;《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哲学基础》,为深化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搭建地方治理交流平台,成功筹划举办开远高层发展论坛,邀请国内一批农村问题研究知名专家,如温铁军、黄平、房宁到会交流和发言。承担了2009年云南省六十周年成就展主执笔,受到好评;2017年,承担的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区域化旅游党建1697模式”课题成集入选全国优秀基层党建案例;2018年云南省委宣传部重点调研课题“云南边境文化安全”主执笔,调研报告被中宣部采用。2018年10月22日,马列所的专家学者在云南日报理论版推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整版理论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马研院托各类科研和宣讲平台,始终把宣传中央精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工作主线,传播科学理论、宣讲时政内容,使基层群众进一步增进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支持,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推动云南改革发展。近几年为云南省交通系统各行业、红云红河会泽烟厂、滇池度假区管委会、高支队等各部门进行党建知识的培训达数十次。此外,相关人员作为云南省委宣讲团的成员,积极配合云南省委宣传部等深入各地开展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及云南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等一系列的宣讲活动,受到了普遍好评;还受部分厅局、企业和地州市县的邀请作宣讲报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向翔、张瑞才、任仕暄、黄小军、吴莹、张睿莲、张戈等对外宣讲总数近600场次。

  五、学术活动

  (一)主办和参与各级学术研讨

  主办、承办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与中国社科院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合作,在昆明召开了全国社科院系统邓研中心主任工作会议暨理论研讨会和“马克思主义2001年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等6个国家的19名外国学者到会进行了交流。作为会长单位,连续5年承担云南省哲学学会年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2017年、2018年举办了两届云南省民族法学学会理论研讨会。2018年,承办了云南省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2019年,承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论研讨会。

  参与学术研讨会。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积极参与每年由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地方社科院轮流承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即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联席会议。2015年,向翔、张秀芬、张戈参加了“红河州‘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峰会”。2016年,吴莹一行参加了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社科院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张戈参加了第四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2017年,张德兵参加了第三届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黄小军、吴莹、张秀芬等参加了由云南省社科联主办的云南社科学术沙龙。2019年,张德兵参加了第六届“执政党建设高端论坛”,张戈参加了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四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此外,还积极参加云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哲学学会、省科社学会、省思维科学学会、省法学会等团体举办的各种理论讨论会,同省内外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经常开展学术交流、资料交换与项目合作。

  (二)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1995年,向翔受越南共产党中央胡志明思想研究院之邀,到越南访问并讲学。2000年,向翔、肖飒受美国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心之邀,到美国讲学并参加2000年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2015年,吴莹参加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访问团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2018年,黄小军参加院学术访问团出访美国。

  国内学术交流。派出研究人员到国内著名的学术机构访学,并接待了多家科研机构的访问和调研。2016年,与广州南站地区管理委员会、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合作举办“广州南站地区管理委员会、石壁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培训班”。各科研人员作为学会会员,积极参加云南省哲学学会、科社学会、法学会、思维学会等学会的学术活动。2019年,积极发挥省级社科研究机构作用,与红河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拟就边境地区党的建设等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六、治院精要

  (一)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保障

  马研院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正确政治方向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学科设置、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在讨论事关研究所发展重大事项、发展方向时,始终强调党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强调意识形态在科研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把正确方向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之中,从学科的设置到个人研究方向的确立,从著作论文中的学术观点到微博微信中的言论,没有出现过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之处,更没有出现过与党的政治主张相悖离的情况。

  (二)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作为立业根基

  马研院在多年发展中始终坚守科研诚信底线,把科研诚信理念贯穿于科研管理和团队建设中,要求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坚守底线、严格自律、讲求诚信、注重质量,追求出经得起考验的高品质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马研院支部要求党员科研人员发挥好模范带着作用,耐得住寂寞,“板凳坐得十年冷”,坚持为人民做学问而不为名利写文章。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实践,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作品。同时,注重建立健全院内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把打造团结共进的科研队伍作为重要支撑

  打造一直团结奋进的高素质科研团队直接决定着科研所的发展质量。在多年发展中,马研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团队管理机制,从团队培养到结构优化,基本形成一体化作战、研学相长的团队建设路径,整个科研团队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在重大课题集体攻关中,做到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密切合作。正是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促成了和谐共生的团队精神。

  (四)把创造共同成长的工作氛围作为主要抓手

  在多年发展中,马研院尊重个体差异,追求共同成长,强调个人的学术发展与马研院的学科发展一致,把马研院的发展融入全院的发展大局。围绕地方社科院转型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同时,要求全体科研人员将个人科研统一到马研院科研方向上来,形成集体与个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和谐友爱是马研院代代传承的治院美德,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良好,全所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持续增强。

  回望马研院走过的历史进程,从初创到成长,从成长到日趋成熟,每一步都越来越稳健,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光明。未来的马研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依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和推动云南马克思主义研究全面提质、整体提升。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里,马研院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务实创新,行稳致远!

  院  长:黄小军 研究员 博士 

    副院长:吴  莹(主持工作)研究员、博士

            张  戈 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