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行政法的人性预设

  戚建刚  黄  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风险行政法的人性预设是“自主的-社会式”人,而不是“被动的-原子式”人。“自主的-社会式”人的基本含义是,风险行政法中的各方主体对于涉及风险行政的基本问题,有权依据自身的偏好、利益或见解来独立自主做出决定,他们之间处于互为主体的关系;作为风险共同体成员,他们又处于互依互存的状态,对风险共同体的前途都担负着相应的责任,对于矛盾和冲突,则通过平等协商、理性沟通等和平方式来解决。将风险行政法的人性预设确立为“自主的-社会式”人的理据在于:它既可以描述由风险行政的评价性、网络性和暂时性等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各方主体应当呈现的崭新的人性观,也可以通过缓解或克服风险治理中的“知识贫乏”和“价值冲突”难题来指引风险行政法的科学建构与有效实施。

  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冯留建 管  婧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等问题的观念总结和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保护植被到保护环境、从保护环境到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从科学发展再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的提出和完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数据时代下的侦查审讯探析

  赵健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徐  猛  昆明市公安局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数据密不可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离不开数据信息。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更新侦查理念、转变办案方式,发挥好大数据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和案件侦破率都有极大帮助。大数据催生了在线开放、数据主导侦查、数据相关性、线上破案与线下证明相结合等新的侦查理念,结合一体性侦查、全景式侦查、预测性侦查等大数据驱动的侦查模式,通过综合分析现场勘验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人案物关联数据,利用大数据的记录功能收集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分子;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及早侦查到处于预备阶段的犯罪行为,查获犯罪嫌疑人。

  重置“是”与“应当”之坐标:在哈贝马斯的伦理视域中

  胡军良  西北大学

  摘要:“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自休谟以降遂成为诸多哲学家的一个关注核心。二者或者被等而视之,或者被割裂而论,以致规范的有效性问题在二者的混淆中被消弭,道德规范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在二者的对峙中被消除。在此态势下,哈贝马斯坚守道德认知主义的立场,基于一种“类比性思维”来重置“是”与“应当”的坐标。其具体方式,一是通过对元伦理学的批判来消解“是”与“应当”之间的混同和紧张;二是基于对斯特劳森道德现象学的借镜来彰显客观化与施为性态度的分野;三是依凭对规范性命题“似真性”的开显来揭明“是”与“应当”之间的勾连。

  中国伦理精神的结构、解构与重构

  庞俊来  东南大学

  摘  要:中国传统伦理以仁爱价值观为主导,相信人性本善,形成德得相通社会机制,坚信善恶报应的信念,辅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代际伦理,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气质的伦理精神结构。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物质文明与道德理性的双重冲击,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结构受到质疑与解构。加之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化全面围攻,使得当下中国伦理道德事件频发,伦理精神重构成为道德治理的核心主题。当代中国伦理精神的重构必须使得“中国特色”具有普遍意义,使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具有世界元素,由此以类人与人类学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类伦理学应当成为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思想路径与理论基石。

  启蒙境域中的后启蒙话语

  ——科玄论战中的“现代性问题”

  马骁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探讨“科玄论战”所包含的“现代性争论”问题,首先需要厘清论战中所包含的“文化选择意向”与“现代性论争”之间的复杂关系。由此,科玄论战既表现为一场在“启蒙进行时”的历史境域中发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之间的论争,从而凸现出了中国思想界在“现代性的起点和边界”上进行东西方文化选择的重大问题;同时,它又表现为一场现代性的呼唤者与现代性的批判者之间的争论,从而又引出了“后启蒙时态”的“现代性内部的问题”。因而,科玄论战是一场在文化选择的基础性思维框架支配下的现代性内部论争,是一场奇特的“启蒙境域中的后启蒙论争”。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转型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考察与分析

  严  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定了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高度依赖外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外生增长之路尽管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但西部民族地区依然落后,与汉族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创新能力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进行转型,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力资本体系、创新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逐步走上内生增长之路,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平台经济从业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王 茜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外出现了是否创设中间类别劳动者以保护互联网平台经济从业者权益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创设新类别或第三种类别的劳动者是必要的;而反对者则认为这并不符合互联网平台经济下从业者的现实保护需要。实际上,多个国家已经存在中间类别劳动者的制度,通过对设立原因、测试标准以及主要权利的比较可以发现,该制度增强了对被传统劳动法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促进了劳动法制和劳动法理论的发展。面对当前不断多样化的劳动形态,中国应当以解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为重点,淡化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意义,实现劳动基准、社会保险等内容与劳动关系的脱钩,重视对经济依赖或经济从属性的考察,并在未来探索建立中间类别劳动者保护制度。

  共享经济与生态文明:理论上的契合与实践中的互动

  王 芳 黄 军  华东理工大学

  摘要:以近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开始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文明形态。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并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正因为共享经济所蕴含的生态性,以及它在经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使得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创造了全新的路径,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两者之间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逻辑关系的契合,有着趋同的价值追求,而且在实践中也互为支撑。因此,应通过设计合理的共享经济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规范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食品安全危机下的消费决策过程研究

  ——基于情景实验的分阶段决策

  任建超 李隆伟 王云美  中国农业大学

  内容提要:基于改进的两阶段消费决策理论,分析食品安全危机下消费决策影响因素,并与单阶段消费决策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消费决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发挥作用。在食品安全危机环境中,积极的政府响应措施和消费者对政府及专家的信任对消费者维持原有消费决策有正向影响。降低不安全食品风险感、提升收入和教育水平有助于增加消费者的食品购买意愿。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供需错配

  与公私合作困境及其对策

  ——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视角

  秦 山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的供给不足,以及后期的供需错配。公私合作能很好地解决单一供给主体供给低效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但无法解决行业性行政垄断带来的供需错配问题。应通过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地方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行业性行政垄断,从而重新激活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公私合作制。为此,要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有关公私合作的法规,建立违约担保基金和监管机制。

  城市公交PPP合作的动因、模式及定价研究

  杨 涛  霍 强  西南大学

  摘要:城市公交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是新时期减少政府投入压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探索。目前多数论者认为,城市公交PPP项目失效的原因是民营资本滥用垄断权力、服务质量低下、政府监管不力。但这不能解释民营资本主动解除PPP合约的情况。城市公交PPP合作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过度价格规制,导致民营资本事前估计的现金流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出现较大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一方的补救方法单一,补贴资金迟迟不到位,就会使民营资本解除合约,最终导致PPP合作中止。

  “大数据”与少数民族传统文艺保护传承的新模式

  宋姗姗   柳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大数据的兴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艺的数据化处理,突破了口传心授等少数民族文艺的传统传承模式,有利于少数民族文艺的精准扶持和产业化发展,拓宽了公众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艺传承保护的途径,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民族地区财政能力有限,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数字化人才匮乏,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艺资源数字化水平偏低。为此,需要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以大数据应用为导向培养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艺资源的数字化和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同时加强大数据的社会载体建设。

  当代人类学视域中的东南亚南亚华人研究

  ——从一个综述的视角

  章立明  云南大学

  摘要:中华民族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在族群迁徙、商贸交易与文化扩散等方面塑造了东南亚南亚民族国家形成和种族融合的历史与现状,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的关注领域。具有史学维度的民族志为理解东南亚南亚华人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提供必要的背景,而多点民族志在解读当代环球华人现象时也对其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

  论纳西族的三多神信仰

  杨福泉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三多是纳西族广泛信仰的民族保护神,三多神崇拜与纳西人的白石和玉龙雪山崇拜密切相关。其形成与《格萨尔王传•姜岭之战》中提到的姜国国王“三赕”(Sa-tham)的传说有密切的关系。纳西人传统崇武善勇的民风是形成三多神信仰的重要基础。三多神的信仰与东巴教和民间巫术文化都有不同的关系,但与巫术文化更密切相关;祭祀三多神的日子与农历二月八纳西人祭山神的民俗有密切的关系;三多神信仰也反映了历史上纳西、藏和白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西南民族档案管理的历史研究

  杨  毅   赵局健  云南大学

  摘要: 西南各民族由于记事的需要,从实物记事开始发展,出现了大量用汉文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反映西南民族文化发展的档案文献。从管理对象看,它们分为历代中央政府及派驻西南地区的各级地方政权机构产生的有关西南民族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记录材料,历代在中央政府内部和民族地区设置专门的民族机构和组织产生的有关西南民族地区管理的记录材料,寺院、庄园等宗教组织及民族民间宗教活动形成的宗教档案,各民族掌握文化的知识分子记录传承本民族文化留存下来的历史档案,民族民间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契约文书账册、乡规民约、民族产业记录、民间科技等历史文化档案等。按产生的地点来看,民族档案可分为档藏于官衙、档藏于宗教、文化活动场所、档刻于金石留存、档藏于私家、档藏于洞穴、档存于民间等6种。

  中国龙字地名的转化、发展和保护考

  吴光范

  摘要:中国各地有众多的龙字地名,它们是随着帝王的崇龙而崛起,随着人民群众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兴盛,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而繁荣的。这些地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各族人民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最近30年来,中国乡镇体制改革成绩很大,但一些省区市乡镇龙字地名下降幅度过大。在加速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体制改革的今天,应加强龙字地名的保护和研究。

  基层执法的形态、运行机理与法治径路

  ——以E市控制违章建筑执法为例

  朱  政  湖北民族学院

  摘要:在基层执法领域,控制违章建筑执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能够将执法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以具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遵循执法理论“综合模式”的研究进路,通过揭示基层执法的形态,在“社会-政制-法制”的系统互动中,能够深入理解其运行机理。基层执法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执法目标能否达成,还关系到在法治的维度上如何评价。基层执法法治化的核心问题是,在基层社会的特殊语境中,国家权力嵌入与运作的合法性证成。具体地说,其法治径路指向:一是,正确认识基层执法的两重面向;二是,强调基层政权多层次的合法性塑造。

  中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司法处遇制度的完善

  马丽亚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遇范围不清且界限不明,司法实践中大部分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采用的是非司法性处遇方法,收效甚微。这些问题主要是源于中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未成年人司法理念和实践仍难以摆脱成年人刑事司法模式的控制和影响。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降低之争出现的根源之一,是目前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后并无其他有效的干预措施。支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希望通过刑罚予以规制,但只要存在刑事责任年龄这一概念,便一直存在触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后不予处罚的人。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之道并非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而是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干预机制。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司法处遇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应当提升司法处遇制度主体的专业性,赋予其“先议权”,厘清司法处遇制度的对象,重构个别化的司法处遇方案。

  晚近基督教对中国佛教现代性形塑的影响

  ——兼论“满足时代要求”是宗教的生命线

  李晓龙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晚近时期,基督教重塑了中国社会关于宗教的认知、促使中国宗教信仰生态重构,而社会变迁、文化变革又给中国佛教提出了现代性形塑的要求。中国佛教积极学习基督教近代化经验,在宗教教育、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上展开变革。中国佛教与基督教皆因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宗教公共性的需求,而分别获得了现代化与立足并影响中国的成功。“满足时代要求”是宗教的生命线,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公共性有哪些新需求,这是基督教、佛教等一切中国宗教和信仰团体要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首要问题。

  明清时期珠三角民间信仰在礼仪改革中的调适考察

  宋旭民  中山大学

  摘要: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礼仪改革除了祖先崇拜的规范化外,还有民间信仰的地方化与正统化,两者紧密相连,可以相互比照。为了探讨此地区民间信仰的调适,选取了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南海神庙经历了由上而下的地方化过程;佛山祖庙经历了由下而上的正统化、再由上而下的地方化过程;泮村神庙经历了由下而上的准正统化过程。这三个案例展现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村三种民间信仰寻找正统化与地方化相契合的方式,指出其目的在于发展宗族力量,对科大卫所描述的礼仪改革作了重要补充。通过这一考察,还深刻地反映了此次礼仪改革对加强中央政权统治的历史意义。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伦理风险及其化解策略

  张永奇  西北大学

  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中“GDP”崇拜盛兴,文化产业布局严重失衡,文化市场中伦理问题频发。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对文化产业存在“经济性”的片面认识,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伦理责任,文化产业评价体系中伦理评价维度严重欠缺。从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注重发挥道德调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产业主体的再塑造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道德底蕴是化解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伦理风险的基本策略。

  中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实施成本测度及其分担路径研究

  代志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

  摘要: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范式,构建计量模型对中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实施成本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发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成本数额巨大,并存在分担责任模糊和成本转嫁问题,由此加大了改革阻力。为此,厘清各级政府应当分担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实施成本份额及数量,并拓展补偿该项成本的“财路”是中国跨越医疗服务“价格稳定性陷阱”的新路径。

  “中统行钞”与蒙元银、丝、钱、钞关系的演变

  王文成   高庆华  云南省社科院

  1234年蒙古灭金后,继承了金朝使用白银、发行纸币、废止铜钱的历史遗产,局部恢复丝绢的货币地位,货币流通银、丝、钱、钞并行。忽必烈中统行钞,于中统元年(1260)先后两次发行纸币,颁布“元宝交钞体例”,进一步推进金朝以来的货币白银化,把银两及其重量单位确定为货币的价值基准。白银全面取代铜钱、丝绢,取得基准定价货币地位,成为主要货币。中统四年(1264)禁银、至元十二年(1275)发行厘钞,进一步巩固了银两的货币地位,探索建立银本位币制。通过多年“中统行钞”的探索,蒙元早期银、丝、钱、钞多元货币体系,完成了向“银钞相权”的转变,货币白银化在中统、至元年间已初步实现。

  20世纪以来宋代水利史研究述评

  王战扬  西北大学

  摘要:20世纪至21世纪初,近百余年来,宋代水利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宋代水利史开始真正引起历史地理学者、农史学者的兴趣,海外水利社会史及环境史理论传入中国,促进了宋代水利史研究的发展。21世纪以来,宋代水利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河道变迁与水患灾害、运河水利与航运交通、河政体制与治河思想、农田水利与区域社会、水利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目前宋代水利史研究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积极构建宋代水利史研究的学科理论及话语体系,加强培养宋代水利史的研究队伍,加强交流,注重实践,重视文献,加强点校。

  “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文论本体阐释问题考辨

  王进   暨南大学

  摘要: 当代西方文论的各种理论危机可谓层出不穷,共同推进了“后理论时代”的范式转型。回到“理论之后”的历史现场,西方文论的本体问题及其强制阐释开始受到中外学界的普遍关注。围绕当代西方文论的本体阐释和接受方式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即从理论对象层面考察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本体论危机,从研究方法层面分析文学文论本体阐释的认识论困境,从理论旅行范式反思文化本位意识的对话论问题,从阅读接受过程探讨理论再生产的存在论转型。同时,梳理当代西方文论本体阐释的问题史,探讨作为文化经验的文论话语,显然可以为当代中国文论重建本体阐释话语体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点。

  悲剧意识与宋代士人的山水宦游

  程 磊  武汉大学

  摘要:宦游是中国古代士人难以回避且充满悲剧性的价值实现之路,山水与宦游结成深刻的精神联系:既暴露宦游中的价值困境,也消解游于家国之间的悲剧意识。宋人山水宦游将山水审美中的精神超越之想包容在世务行役之游的过程中,“仕”的价值追询依托山水转变为“游”的审美体验,是对汉唐游宦传统中悲剧意识的深化,也展现出全新的悲剧意识消解模式。宋人的山水之思饱含宇宙人生之理,山水成为士人印证内心和超越现实的媒介,展现出全新的审美形态;同时也说明随着唐宋文化转型,山水消解悲剧意识的功能逐步走向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