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摘要
时间:2017/4/28 17:12:04|点击数:
“伊斯兰国”与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发展
靳晓 哲李捷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自正式建国以来,“伊斯兰国”通过招募、社交网络宣传等手段不断向东南亚进行渗透,对东南亚的安全形势构成了新的威胁与挑战。受恐怖主义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的影响,未来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区域化、本土化增强;第二,尽管并不是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但东南亚会是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招募的重要区域;第三,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威胁将日益严重。面对“伊斯兰国”的渗透与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可能将日益严峻,而应对这种挑战需要东南亚各国及其邻国之间的积极协调,建立更为常态化的反恐合作机制。
关键词:东南亚;伊斯兰国;恐怖主义;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的美国对印核接触战略
许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印核安全战略出现了大反转,由“核隔离”转为“核接触”。2008年《美印民用核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美印核合作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印度成了世界上唯一置身于NPT之外,具有合法核交易权利的国家。短期内,对美国而言,《美印核协议》的价值还没有的到充分发挥,而印度却能从中获益。协议生效后,很大程度上印度掌握了主动权。从长远来看,如果印度继续保证自动放弃核试爆,那么这个协议的效益将得到更充分体现。反之,将意味着美国对印核接触战略的失败。
关键词:美国;印度;核接触;核合作;战略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菲军事同盟关系及其新动向
侯典芹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菲律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美菲同盟关系不断得到加强,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范围日益扩大,联合军事演习的频率越来越高。从美菲同盟关系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国要“重返亚太”,菲律宾是美国首先选择的合作对象之一。无论是为了所谓的南海航行自由,还是为了制衡中国的发展,菲律宾都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地缘支点。所以,菲律宾是一个美国很想“重返”的国家。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美—菲军事同盟;地缘政治;战略支点;地区主导权
“罗兴伽人”问题与缅甸政府的治理困境
熊丽英 张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2012年发生在缅甸若开邦境内佛教徒与穆斯林教徒间的宗教冲突,不仅在当地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暴力骚乱,也给缅甸的内政外交制造了一系列的麻烦。佛教徒与穆斯林教徒间的仇恨与暴力,不仅在缅甸全境蔓延,同时还对周边国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西方媒体的煽动下,“罗兴伽人”问题成为缅甸境内宗教冲突的极端表现,甚至有可能影响美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罗兴伽人”问题还有可能成为影响缅甸对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罗兴伽人”问题;佛伊冲突;“罗兴伽人”地位;治理困境;对外关系
印尼环境治理失灵问题思考——以烟霾治理为例
韦红 史自洋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印尼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印尼政府逐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控制资源的利用,规范民众的行为,改善环境质量。但是,由于行政效率低、司法监管力度不足、人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印尼的环境治理效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烟霾问题;环境治理;治理困境
印度的外汇管理政策改革
徐策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印度在建国以后较长时期内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卢比基本采用盯住英镑的固定汇率,资本跨境流动受许可证制度制约。1991年国际收支危机爆发之后,印度启动经济改革,放松资本管制,卢比汇率转向有管理的浮动制度,经常项下资本实现自由兑换。分析印度外汇管理政策的变迁,可以发现一国经济的基本面才是本币竞争力的核心,外汇管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外汇流动趋势。中印同为新兴市场经济大国,印度外汇改革的经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外汇管制;政策改革;启示
泰国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中泰产业合作展望
邓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比较指数看,以利用当地资源和对技能、技术需求较低的初级加工产品是泰国主要的出口产品。泰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基础在南亚、东南亚地区较为领先。2010年之后,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增速显著提高,利用泰国自然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和重化工业部门是中国对泰国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应积极承接泰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资农林加工业,促进重化工业部门向泰国转移产能,并加强旅游业的合作。
关键词:泰国;产业竞争力;中泰贸易;一带一路
中国与孟加拉国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孙喜勤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近年来,中国和孟加拉国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两国直接投资不断扩大,贸易伙伴关系日益紧密。虽然两国间存在日益扩大的贸易差额、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及孟加拉国的政治环境、投资环境欠佳等问题,但在两国良好的政治环境下,两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人民的友好情谊日益浓厚,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两国间发展贸易关系的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孟关系;贸易关系;现状;问题;前景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
张高翔
(云南大学国际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构想拟在交通运输、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以改变孟中印缅区域的贫穷落后面貌。汉语国际教育是该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已在四国推进多年,然而仍存在师资不足,教材“水土不服”,教学资金短缺,教法陈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对孟中印缅地区语言政策及汉语与当地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有力地推助汉语国际教育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可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关键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培训
云南与东南亚的瑶族宗教文书
萧霁虹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宗教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伴随着瑶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瑶族宗教文书从中国南方流传至东南亚,并进而流传到欧美。流传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的瑶族宗教文书有不少是源自中国云南、广西及东南亚诸国。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瑶族宗教文书的搜集、整理、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云南瑶族宗教文书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不仅涉及瑶族宗教仪式,涉及瑶族宗教与道教经典的关系,也涉及瑶族的历史迁徙、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习俗风尚等,对瑶族宗教文书进行广泛搜集、细致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云南与东南亚以及欧美瑶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现状,促进瑶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也有助于拓展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对象和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视野。
关键词:瑶族;宗教文书;云南;东南亚;流传
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
左荣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古代越南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一员,古代越南社会对汉字有着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始于郡县时期,自主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0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者的蓄意打压等原因,越南的汉字认同开始出现动摇,并最终为拉丁化国语字认同所取代。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具体表现为对汉字方块字形、儒释道三教经典的尊崇,以及多次出现的正字活动。研究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越南;汉字认同 ;变迁;国音汉字;正字
独立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
钱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摘要:独立后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经历了从英语至上到不同语言源流学校孤立并存,继而到单语同化政策,最后再到多语共存的几个重要的演变过程。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其国内的民族主义与族群关系、语言自身的地位、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日趋宽松和灵活,但是在这种宽松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演变;影响;因素
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地方性华文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以印尼《千岛日报》为例
潘玥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文报纸的发展并不顺畅,其中就包括印尼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性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在实际运营中,《千岛日报》面临重重困难,如缺少读者和采编人员、发行量低、成本高、经费少、内容质量欠佳和内部意见不一等。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是《千岛日报》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独立运作的地方性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应在电子化与数字化、积极培养和筛选人才、打造报社特色和加强内部沟通等方面积极求变,以应对目前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印尼;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困境;出路
巴基斯坦穆哈吉尔运动党的兴起及影响
杨洪贵 李东洋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优势地位的丧失和巴基斯坦政治格局转换,穆哈吉尔族群认同强化,逐步走向政治联合。1984年,在齐亚·哈克支持下,巴基斯坦穆哈吉尔运动党(MQM)成立。穆哈吉尔运动党宣称代表穆哈吉尔利益,主张接纳比哈尔人定居信德省,要求建立穆哈吉尔省。穆哈吉尔运动党分割信德的主张以及强烈的暴力倾向对巴基斯坦(尤其是信德省城市)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关键词:巴基斯坦;穆哈吉尔运动党;兴起;影响
种姓制度与印度法律的流变
刘秀丽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3)
摘要:种姓制度是印度存在了几千年的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法律。种姓制度对印度法律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古代,法律全面体现了种姓制度的内容,并维护种姓制度的存在;在近现代,法律努力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乐观。
关键词:种姓制度;摩奴法典;殖民法;现代法
泰国的老挝苗族难民问题
宋宏梅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泰国的老挝苗族难民问题的发生和逐步得到解决,根本原因在于老挝国内冲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得益于老美关系、老泰关系的发展。难民问题的解决,关键要看难民来源国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另外,生活在难民营里的老挝苗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难民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相应的条件。与此同时,难民接受国对难民来源国是否采取相对友好的政策;难民营能否接受外来援助;难民接受国能否积极推动难民移民第三国等也是促成难民问题得到解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老挝苗族;泰国;难民营;难民问题;变迁
文:孙喜勤
来源/作者:孙喜勤/东南亚南亚编辑部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