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
时间:2017/1/12 17:16:51|点击数:
《东南亚南亚研究》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期刊的宗旨为:提高我国对东南亚、南亚研究的水平,为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服务。它是目前中国学术界集中反映东南亚、南亚研究成果的公开出版发行的少数学术期刊之一。《东南亚南亚研究》现为季刊,每年4期。在国内东南亚、南亚知名学者和大量关心本刊的读者的支持下,刊物正在茁壮成长。
《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发展道路。
(一)从《东南亚》到《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机构的历史沿革
1. 《东南亚》期刊编辑部人员
1983年—2000年,陈吕范、贺圣达、蔡华先后担任过《东南亚》杂志的主编;常务副主编为朱振明。编辑部人员有:周益民、于小刚、沈静芳、申旭、王士录、王国平等。
1987年—2000年,常务副主编为朱振明,主持编辑部工作。编辑周益民、于小刚、沈静芳、申旭、王士录、王国平、武斌等。
2001年—2008年,主编及编辑部主任为朱振明;编辑王国平、武斌。
2. 《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编辑部人员
2009年—2011年,主编任佳;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卢晓昆;特约编辑朱振明;编辑王国平、李丽、杨文松、胡潇文。
2011年至今,主编任佳;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王国平;特约编辑朱振明、卢晓昆;编辑李丽、胡潇文、孙喜勤。
(二)《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前身——《东南亚》期刊
《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前身——《东南亚》期刊是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较早创立的学术期刊。它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我省的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1980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1981年,在原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在原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出版的《东南亚资料》的基础上,《东南亚》期刊正式创刊发行。
1983年3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文(宣字﹝1983﹞4号)批准《东南亚》期刊在国内公开发行,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东南亚研究类杂志。1985年,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东南亚》期刊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同年,《东南亚》期刊获得国家出版局分配的中国标准刊号,成为国内东南亚研究方面的第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东南亚》期刊的出版发行顺应了我国、我省对外开放特别是向东南亚开放的需求,满足了国内读者渴望了解世界,特别是了解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乃至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愿望。《东南亚》期刊在社科院领导下和东南亚所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东南亚研究领域中知名的学术刊物。从1981年东南亚研究所成立到90年代初期,《东南亚》期刊着重反映了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在南诏族属和泰族起源问题、东南亚历史问题、当代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和地区国际关系、东南亚民族等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形成了《东南亚》期刊的特点,奠定了《东南亚》期刊在国内东南亚问题研究领域的地位,在国内的东南亚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
1.创刊初期(1983年—1986年)
《东南亚》期刊为中国和云南省的对外开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部分民众对与中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了解是很少的,《东南亚》期刊为普及东南亚国家的知识、深入研究东南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东南亚》期刊的定位为:成为研究东南亚的学术性、知识性刊物;成为以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文章为主的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型刊物;刊登的内容主要有反映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有关东南亚地理、自然、文化、语言、民族、历史、宗教等内容的介绍性文章和资料,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期刊成长期(1986年—2008年)
1985年,《东南亚》期刊成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经过多年的发展,读者对刊物的学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介绍世界知识类刊物的增多,以及国内东南亚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东南亚》期刊面临着迅速提高学术质量的任务。面对新形势,《东南亚》期刊对刊物定位进行了重大调整。期刊结合我国、我省对外开放的实际,以及时反映我国和我省在东南亚问题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导思想,确立了新的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发表我国学术界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东南亚学术界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文化交流,为我国、我省的对外开放服务,为深化我国、我省的东南亚国际问题研究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时期,期刊的学术研究特点更加鲜明,刊登的文章有多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直接促进了云南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和经济合作。
这一时期经过期刊定位调整,《东南亚》期刊从封面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被取消,重新设置的栏目体现了学术性第一和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特点。调整后的《东南亚》期刊设有政治论坛、经济问题、历史研究、民族与文化、华侨与华人、云南面向东南亚、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等栏目。
(三)《东南亚》期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
2006年,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云南的对外开放研究迫切需要更紧密地与对外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为了全面及时地反映云南省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决定将《东南亚》期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
2008年8月1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2008﹞1006号文件《关于同意 <东南亚> 变更登记项目的批复》以及2008年9月23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文件《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同意 <东南亚> 变更登记项目的通知》,创办于1983年的《东南亚》期刊正式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十分重视《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工作,专门抽调资深研究人员组成了《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编辑部。同时,结合云南省处于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重要地位的实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对《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编辑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努力办好传统纸质版期刊的同时,探索开辟“刊网合一”的新型发展道路,使中国和云南省的东南亚、南亚研究理论成果,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成果,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的人才培养成果在传统媒体(学术期刊)和现代媒体(专业网站、数据库)的不同平台上得到展示,各项研究成果得到更为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为云南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服务。围绕这一要求,现在《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任务十分饱满,主要包括:编辑《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建立和管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网站”;建立和管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研究成果数据库”。
1.《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起步
《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秉承了面向东南亚开放、反映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一贯特点,强调为提高我省、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水平和繁荣社会科学服务的作用,将办刊宗旨定位为:提高我国对东南亚、南亚的研究水平,为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服务。期刊设立了“政治、外交、经济、区域合作、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主要栏目,主要面向广大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实际工作部门干部、大专院校师生、关心东南亚、南亚情况的读者。更名后的期刊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出版发行了6期,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较好的学术声誉,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东南亚、南亚研究专家称为期刊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国家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成为期刊作者的主要成员。
2.建立和管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网站”
“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网站”已于2009年4月正式开通,主要反映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开展的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各项活动及成果。
3.建立和管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研究成果数据库”
“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研究成果数据库”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现已收集了近10年来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约200万字左右。
《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所取得的成就
(一)《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前身——《东南亚》期刊所取得的成就
《东南亚》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保持自己的学术风格。截止到更名前,《东南亚》期刊共发表700多篇文章共800多万字,内容涉及东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历史、民族、宗教、语言、华侨华人等重要领域,反映了我国东南亚研究的新成果,为我国东南亚学界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广大读者了解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是我国、我省东南亚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
《东南亚》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学术界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其中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转载,奠定了其学术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转载的文章有:《喜优参半的东南亚经济形势》、《泰国第七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90年代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启示》、《东盟的决策方式及其意义》、《评介10年来云南东南亚研究所对东南亚的研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发的国际背景》、《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金四角合作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早期东南亚国家的社会性质和特点》、《澜沧江—湄公河的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菲律宾的土地问题与土地改革》、《中法战争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活动》、《中国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通道建设问题》、《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20世纪前半期越南与日本关系述略》、《东盟的经验及启示》、《简析泰国政党的发展》、《新加坡防治腐败的经验及启示》、《东南亚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现状及前景》、《论李光耀的日本观》、《依托西南大陆桥,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旅游合作》、《马来西亚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马来西亚政坛走向》、《印度的农业科技》、《论李光耀的治国思想》、《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国市场经济及特点》、《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东南亚:变化发展趋势和问题》、《中马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发展趋势》、《“9·11”事件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形势》等。一些文章还被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华文报刊转载,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泰建交》、《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泰关系》、《暹国新探》、《福田主义与战后日本队东南亚政策》、《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三种类型》等。
《东南亚》在办刊过程中,一直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的支持和鼓励。1993年《东南亚》创刊10周年时,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云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自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东南亚》创刊10周年题词或撰写文章,勉励继续办好《东南亚》期刊,为我国、我省的改革开放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给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历史上,云南与周边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云南省就提出了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对外开放方针。本世纪初,云南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又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在成功推动面向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又不遗余力地推动面向南亚的“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从而加大了与周边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为了整合云南省的东南亚、南亚研究资源,壮大研究队伍,加强对东南亚、南亚的研究,更好地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指示精神并经云南省编制办公室批准,2006年10月正式成立了“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针对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这一新变化,同时也为了适应我国、我省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东南亚》期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将刊物发表文章的范围从东南亚扩大到南亚,将由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升格为院办刊物,并成立新的编辑部,开展《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2008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东南亚》期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
《东南亚》期刊的更名既是一段历史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历史的开始。《东南亚》期刊长达27年的办刊经验,是《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更名后的《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特色更为突出
更名后的《东南亚南亚研究》秉承了发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办刊宗旨,成为国内外东南亚南亚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平台与争鸣阵地。编辑部严格按照办刊宗旨,执行国家关于学术期刊编排的技术规范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刊物质量。通过精心组织和编辑稿件、组织编辑人员学习和熟练掌握技术规范等方式,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使《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精美的装帧质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从装帧设计到内文质量,均得到业内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的好评。《云南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还对刊物进行过专门报道和宣传。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1月,《东南亚南亚研究》共收到稿件近3000篇,其中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的作者来稿近70篇,占来稿总数的25%左右。
期刊的影响力也在大幅度上升。据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出版后,文章的网上下载率大大上升,其中最多的一篇文章在短短几天内下载量达300余次;共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厦门大学、台湾“中央”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分布于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41个国内外用户使用本刊。目前《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等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每期出版后及时通过专门的期刊数据库上网,大大扩展了期刊的受众面。通过这些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东南亚南亚研究》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云南省和中国的东南亚、南亚研究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在繁忙的编辑、网站维护和建立专业数据库工作之余,编辑部全体成员还承担了自办刊物发行的工作,虽然工作任务成倍增加,但编辑部成员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