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群系统 > 团委 > 团委活动

纳麒院长在共青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团员大会暨第五届选举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0/10/18 15:19:00|点击数:

新一届团委该做些什么,省直机关团工委李书记做了非常好的讲话,我不再多讲。我想就与青年、团员有关的一些话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体会,或者说我想就人生观的问题谈几个观点,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首先我想谈一下理想与现实的问题。理想是明天才能得以实现的现实,对于今天来讲,理想是虚无的,但是对于明天来讲,它可能变成现实。因此理想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没有理想不会有社会进步,社会的每个进步都是理想在实现过程中而推动的,因此理想成为了引领着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经常讲人不能没有理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想,社会就会停滞不动。那么社会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今天的存在。今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于昨天的理想,是昨天的理想经过人们的奋斗而得以实现,变为了今天的现实。但是现实它又不纯粹是昨天理想的现实化,现实又具有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现实充斥在今天的存在中,这就带来了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刚才我们讲了,没有理想社会不会进步,人也不会进步,就每个人的进步而言都是理想的一步一步实现,但要实现理想我们遇到的最大羁绊是什么?就是来自现实的羁绊,现实总是在破坏着理想的实现,而理想要得以实现又必须去破坏现在的现实,不摧毁现在的现实,理想就不能得以实现,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问题。那么说到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我们对现实的态度是什么,我们为了今天的理想能在明天得以实现,我们憧憬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现实总是阻碍这未来的到来,这就是一个矛盾、一个博弈。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不能完全去否定今天的现实,因为今天的理想在明天变为现实,这个现实与今天的现实是有连接关系的,明天的现实是今天现实的继续,因此这有个承接关系,我们不能去完全否定现实。而如果我们抱住今天的现实不动,就不会有明天现实的产生,理想就是个虚无。因此在我们憧憬着理想,在去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今天的现实,又要去摧毁现实,要去破坏它。因此我今早在和有些同志讨论的时候谈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有理想,但是不能做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纯粹理想主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对现实的一种仇恨,这种仇恨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历史上有对现实抨击得很厉害,最后无力来挽救现实(的人),最后选择了逃避。而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我们要尊重现实,但要有摧毁现实的勇气,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在这里,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把理想向前推进一小步,我们可能有时候需要向现实低头,甚至还要跪在现实的面前乞求,但是当我跪在现实面前乞求时,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种手段,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向现实乞求来获得理想实现的条件,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现实非常残酷,我们不能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了我们的理想而随波逐流,沉迷于庸俗的“现实主义”,我们应该博弈,我想对于年轻同志来讲,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能没有理想,但是不能不尊重现实,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们,会把问题想得非常完美,但是完美的理想在现实当中一旦要付诸实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现实的羁绊,去面对它去正视它,这里面会有痛苦的博弈过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失落、沮丧,但是不要急,人生正是在不断地战胜失落和沮丧的过程当中而前行的。刚才我跟欧晓鸥交流了她在开远的经历,她有过沮丧有过失落,但是一旦你走过了它(就好)。不要怕,年轻人多有一点磨难多有一点挫折是一笔财富,这是我要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比较抽象一点,但是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

第二个观点我要跟大家讲的是生活与事业问题。这可能也是我们讲得最多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是正处于事业与生活的猛力碰撞期的这么一个年龄段的人们。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让自己的生活富足而充满欢乐,我想这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讲到事业,应该说从广义上来讲,它是一个过程,事业不等于职业,在社科院某个职位工作,不能绝对等同于事业,你的事业是由你的志向而确立的一种目标,这个目标是无穷尽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事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把生活和事业绝对地分开,当然,生活也有一个狭义的概念,就是我工作之外的那么一个东西,家庭啊朋友啊等等,但是这个是狭义的。从广义来讲,你的人的存在,这个过程有多长,你的生活就有多长。你的存在,一切的活动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怎么来处理狭义上讲的事业也好职业也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呢?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职业或事业上获得一种进步的时候,我的生活充满了鲜亮的色彩。我会愉快很长时间,为之而自豪。当我的事业出现某种挫折困难的时候,那我私下的作为私生活的那部分也会非常的压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希望同志们不要把事业和生活绝对的对立,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当我们把事业的成就、成功,也作为生活的内容,来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我们的生活也就充满了鲜亮的色彩。说到这一点,可能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讲,要更加重要。如果说讲到农村的一些相对来讲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他们的观念可能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就是吃得好、穿得好那么一个目的,而职业是什么事业是什么,可能是一种手段,我去种田,收获了使我的生活富足,他觉得非常愉快。而我们知识分子,更多强调心理的感受,在成就的过程中体现我生活的价值,年轻人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年轻同志都不要说我的人生观、我的世界观都已经定型了,没有定型,你还有很多的变数、很多的转换,随着你人生过程的推移,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不断地成熟,希望我们把事业和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事业上的强势绝对是生活中的强势,对于知识分子来讲我们不可以想象事业上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的人,他生活上会过得愉快,不可能。所以只有当我们把事业和生活有机结合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人生境界。我们会随时感受到事业和生活带给我们的欢愉,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是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肩负着非常多的责任,也要去履行很多的义务。责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由你的角色所决定的,每个人都会扮演很多角色,你在家里是女儿,是儿子,你有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责任;你作为父亲、母亲的角色,你又会有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你作为科研人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角色决定了人有多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来讲,责任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外逼的力量驱使你去做的份内之事,因为你是这个角色你就必须要承担。人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如果我们扮演任何角色都不去履行我应该履行的责任,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是要被大家所唾弃的。义务是什么?义务就是你份外要去承担起来的作为,责任是一种份内的东西,义务是份外的作为。如果说责任是一种外力驱使你要去履行,那么义务则是由良知而内在驱动的。这又讲到了一个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责任多少带有法律责任,因为你在这个岗位你必须尽到责任,这多少有点遵法的含义;而义务是什么呢,你可以不做,是份外之事,但是它受到道德的管束,受到良知的管束。每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上,你都毫无选择的处在了一定角色上,你必须去担起你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社会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每个个体组成的,这么一个氛围,每个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在处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你又必须去履行你的义务。这是由道德良知驱使的。作为一个好的公民,要履行责任,要履行义务。这就是既要承担法所加于我们角色的责任,又要履行德所呼唤的良知所驱使的份外的作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年轻人的状态决定着未来的状态,怎么来把我们每个个体的状态调整为一种符合未来理想需要的状态当中,我想这样的人活着的价值就彰显了。希望我们能为之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努力。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方面。

第四,亲和与宽容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痛恨随时板着脸、随时说话做事指挥着我们的人,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作为一个主体在要求客体、在要求其他人的时候,我希望他有亲和力,却很少想我是不是有亲和力。亲和是人类社会呼唤的一种美德,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的人所组成,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来自每个人的状态。当然,亲和虽然更多通过外在的状态表现出来,但是驱使着它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所以所谓亲和不等同于皮笑肉不笑的状态,而是从里到外的状态。怎么使自己亲和呢?外在表现出一种亲和力,而内在的修养就是宽容。说到宽容,我们有很多话可以讲,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怎样做到宽容。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一样的,我们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交友的状态不一样,人生的这些差异陶冶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人生阅历经历不一样,个性就不一样。个性是什么?就是你之所以是你的这个内容,个性的存在就是你的存在。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怎么看待你周围的人的非常不同的个性的问题。我们往往有一个价值标准,自觉不自觉都这样运用,这个标准就是我的个性,我总是以我的个性来衡量别人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相冲突的我会认为他怪怪的。由于我把自己的个性设定为是最好的、良性的个性,所有和我相左的个性我都认为是异端、坏的个性。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是可以调整的,可以通过你的理智来调整,那么理智在哪点?就在我们要认识到个性本身并无好坏之别,好坏是发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当中,个性张扬的过程实际上己超出了个性的领域而进入到了德性的范畴。这时就不叫个性了而是德性,德性有好坏之别,个性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我们要把个性控制在德性允许的范围内,当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别人非常不同的个性的时候,我们需要宽容,当你受到别人的非常不同的个性的冲击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当我们的个性与别人非常不同,在与别人相处当中我有没有冲击别人。我能不能在接受别人个性冲击和我的个性冲击别人的过程当中,用德性来加以调整。如果我们都以这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话,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非常的和谐吗?而和谐的关系带给我们的是每个人内心的欢愉、痛快,难道这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吗?难道我们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只能针尖对麦芒吗?这种方式带来的是大家都难过、痛苦,我经常跟那些脸红脖子粗斗气的人说“歇歇气,你就是要挣着那口气,非要比别人强,实际上你把别人搞的难受,自己也难受,不会由此得到欢愉。”我们讲和谐社会,我们有很多和谐的概念,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所有的和谐最后都是人的和谐,所谓人的和谐,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和谐。我和你,我和他,两个人之间的和谐构成人的和谐。没有人与人的和谐,谈何社会和谐?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哪来人内心的欢愉和痛快?没有欢愉和痛快,我们谈什么生活、事业,谈什么责任、义务,讲什么理想与现实?我们处在了针对状态,没有人生活愉快,整个社会一团乱麻。我们常讲“从我做起”,很多人在讲“从我做起”时总是把“我”排除在外,“你,‘从我做起’,赶快做”,“我”呢?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内心所建立起来的宽容的心态,宽容的内在修养,会去驱使我们外在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不是见人就笑,而是在为人处事上体现出来的良知。我们常说某人魅力十足,魅力何来?就是来自他的良知,而宽容就是一种良知,当你把两者做到位,做到顶的时候,你这个人的魅力就由内而外展示出来了。我记得初来社科院时,发现一个问题使我很难过。我们的职工在跟我反映情况时,相当数量的职工说话颤抖,好像很不自在。我在想是不是院长这个角色会带来威慑,我们自己的职工见到院长就像见到中央领导,我觉得这种现象不能存在,特别是知识分子团体中更不应该存在。所以我到很多部门,谈到我跟同志们有几层关系:我们是兄弟姐妹好朋友的关系,这层关系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是我处理好其他几层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成为朋友,不是兄弟姐妹,后边的关系都谈不成。兄弟姐妹就是情同手足的关系,这是院长与职工的第一层关系。第二层关系是我们这群兄弟姐妹结合在一起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我们就是同事关系,都来推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志同道合,因此也是亲密无间了。第三层关系是,大家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得有人来协调,这才产生了上下级的关系,产生了院长与职工的关系。如果我们孤立了上下级关系,那么上级就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力量,就是一个权威的象征,再加上中国的体制,最大的领导说了就开始做,所以大家就畏惧了。这种关系不利于单位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科院这样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家都非常强调自身的个性、非常强调自己的自由行为,谁买你这个账?我清楚的认识这一点,也不止一次听过若干关于上下级关系状态的例子。在位的时候处理不好朋友、同事这两层关系,只强调上下级关系、军令如山倒,在位使大家惟命是从,一旦不在位连跟大家打个招呼都没勇气。这样的例子不少,在位时风风火火,退位畏畏缩缩,有什么意思?这是一种失败,我不想走这种路,所以到社科院后一直以最体现人性的方式,来促进同事关系的培养。当然做得还不是太好,但是我尽力了。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希望我们的青年朋友,可以从中思考一些道理。我们最自私的讲,为了使我活的更好一点,我该怎么做?说老实话,我们这种人是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更比金钱重要得多。像这样要生活得愉快,不外乎就是人们的认同,那么你要让别人认同,就必须去做让人认同的事,我想作为领导是这样,作为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或许年轻朋友们觉得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跟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我认为关系太大了。因为 “共青团,党的助手……”一类的口号好喊,实际上这些抽象的口号最终要通过实在的事情体现,通过每个青年自身的作为来体现,这个作为关乎你也关乎事业,这就是从我做起,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社科院的年轻人是社科院明天的希望。明天的社科院什么样子,就看我们的年轻人,好好的修炼吧。真的要用修炼来讲,不是说会水到渠成,会自然而然,需要修炼。修就是要砍掉很多东西,炼就是要接受火的考验,我们不吃苦,不磨难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心态要调整,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美好的。当我们的修炼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就是理想得以实现的时候,而当我们每个人的理想都得以实现的时候,就是我们的集体、国家进步的时候,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谢谢大家。

(团委 供稿)

(责任编辑:温曼)

来源/作者: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