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云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云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场“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专题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2/4/14 16:09:05|点击数:
云南日报记者 苏宇箫 刘祥元 龙敏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助力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4月7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了云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场“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专题研讨会。
来自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内容展开讨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引领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多位专家学者从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效、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等方面作出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组书记杜志雄提出,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促进集体经济收益向脱贫人口的转移,实现“兜底的兜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化返贫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理直气壮、坚定信心、创新形式、用好成果、杜绝顽疾,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农村多元业态、培育为我所用主体、推动成员广泛参与,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富起来。同时要重视保障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安全、乡村产业发展六大规模、解决产业扶贫遗留四大问题、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治理。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海清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质要求、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的解释、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实践,村集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进行阐释分析。当前云南农村集体存在农村带头人素质和质量普遍不高、村集体班子带领乡亲致富的内在动力不足、村集体经济普遍偏弱、集体资产少等问题,要牢固梳理村级为共同富裕的发展单元,围绕村级发展开展制度设计与创新。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闻海燕,以浙江省“飞地”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实践为例,为云南发展村集体经济带来启示和思考。“飞地”抱团是指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以合作形式抱团跨区域投资,保证抱团村集体取得保底分红收益。主要分为山海协作、村村联合、村企联合3种模式,这几种模式能有效解决经济薄弱村发展区位条件受限问题,实现“本地低效造血”向“异地高效造血”转变;整合原本分散在各乡(镇)中的土地指标、空间资源、财力资本等资源,通过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等。这些现实路径能为云南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抓紧产业发展主线 筑牢共同富裕根基
乡村“五大振兴”第一个就是产业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云南省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全面升级,不仅要从农业自身找出路,更要从农村加速发展中找出路。
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彭志远提出,当前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还存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制度创新不足、山地农业技术创新困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监管+标准”形式,进一步完善深化农地确权、集体林权、财政支农等领域的改革,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高端农业,加强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生产成本与技术可行性。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农村处处长李永松认为,推进云南现代农业建设主要考虑从“新、特、强、质、效”5字着手,努力提高“三率”,促进“三增”。坚持特色做特、优势做优、长板拉长,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多样性农业,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筑牢共同富裕根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等形式,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云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补齐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的不二选择。”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正认为,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解决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要强化管理协同,破除本位主义的影响。要坚持分类施策,提高精准管理的能力,解决“用同样的尺子量不同事情”的问题。要坚持以事定规,破除教条主义的影响,解决规则使用不当以及资源错配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董晓波分享了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爱心茶园模式、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白花村小芒果长成大产业振兴模式、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益谷村花卉模式。通过总结共性特征,提出要突出产业发展这条主线,强化产业链打造和产业化经营;坚持新理念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发展机制,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畅通和建立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联结的机制;建立健全延续支撑和有机衔接的保障机制。
加快“智治”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与会专家学者从乡村人才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蕊认为,农村本土科技人才培养难,农村技术服水平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队伍建设集聚效应不强,社会大众对乡村人才的认知偏差和地方政府的认知偏离等问题,制约着乡村科技人才振兴。我们要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按需引进乡村科技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全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党对乡村科技人才的全面领导,依托高校加强对乡村科技人才精准培养,完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优化乡村环境,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云南省发改委农经处副处长李玥提出,云南省要创建的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核心是以农业农村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文化特色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地域经济综合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加强系统谋划,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组织开展竞争性创建,高标准建设田园综合体。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瑛从产业、就业、与社会融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云南省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发展。提出要完善多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多渠道组合式帮扶;深化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多举措多渠道促进社区管理与融入,不断提升市民的治理意识和物业管理水平。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谢晓洁从自治、德治、法治方面探讨云南农村实现治理有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我们要适应治理开放性增强趋势,加强制度创新;适应治理价值性凸显趋势,突出共同富裕导向;适应“四治”融合趋势,加快“智治”发展。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