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伏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发展成就及经验
时间:2021/6/17 10:21:46|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100年;也是党重视理论,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繁荣中国学术,从根本上改写中国理论学术图谱和发展进程的100年。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辉煌历程
10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承担了重要使命,呈现出鲜明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开展了大量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奠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格局。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取得长足进展。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党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国务院制定了《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各省区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造,大规模组织编写文科教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同志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7年,党中央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今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党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程度之高、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大发展的光明前景。
重大成就
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不断深入。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系统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全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哲学社会科学紧跟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步伐,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出重大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等研究阐释成果;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创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深入人心。
学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经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为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迅速恢复重建,大量新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涌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更加深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已拥有30多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育部更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开启了“新文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大规模学科调查和调整,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学科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通史简编》等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界推出不少有影响的名著佳作,编写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史稿》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学科学术高度的教科书;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一大批古籍;翻译出版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为代表的大量国外学术著作。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西方哲学史》《中华大藏经》《现代汉语词典》等重大成果。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完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超过100万项,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100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将自身命运与争取国家独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1944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并将其列为整风运动文件,供全党干部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农业合作化、价值规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历史研究“五朵金花”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1978年,哲学社会科学界率先发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方略,到社会改革、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凝聚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参与了党和国家许多文件和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工作,就国家中长期发展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美贸易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成果,“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明显提升。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0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研究与教学机构规模较小,专业研究人员数量稀少。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界发现、培养、集聚了一批学术名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在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和军队五大教研系统逐渐形成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国各级各类重点研究机构达到3640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超过51.3万人,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对外交流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国门留学、进修、访问、讲学,大量国外学者来中国开展学术交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不仅将大量国外优秀学术成果译介到国内,而且将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成果推广到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宝贵经验
10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各环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论文、进专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将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统一起来,拿出更多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标志性研究阐释成果。
必须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丰厚滋养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回应人民重大关切、解决人民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使命,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
必须坚持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在回答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服务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大局,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伟大社会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必须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聚焦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研究,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理论的先进性、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崇高使命,是10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一个大党、大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学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鲜明特点,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在加快构建学科体系、突出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要强化主体意识,立足中国实践,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要主动设置议题,推出一批能够反映中国立场又能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和标识性概念,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加快构建起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才能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坚持“双百”方针,必须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00年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前进。
百年伟大成就鼓舞我们,千秋伟业梦想照亮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使命,不懈奋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来源/作者: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