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处所动态

赵俊臣研究员应邀为广西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项目设计操作方案

时间:2007/11/25 20:05:25|点击数:

 

    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共同组织实施的“广西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项目”,于2007年11月6日在南宁市召开项目启动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赵俊臣研究员应邀为其设计操作方案。

    “广西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项目”,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开展的“中国自然保护区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子项目,旨在借鉴国内外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计改善与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在所选择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贫困社区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途径和经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关于在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扶贫与保护工作的政策建议;探索政府与国际民间组织在此领域开展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项目将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试验保护区参与式保护和社区可持续性扶贫与发展的崭新的模式。这标志着中国保护区保护和扶贫进入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新阶段。

    所谓保护区参与式保护,指的是在坚持政府林业部门、保护部门为主保护的同时,推广当地社区、村民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大家一起参与保护。为此,项目将设计、试验一系列调动当地社区、村民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积极性的配套项目。

    所谓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指的是在坚持现有政府和社会有关扶贫、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等农村发展政策的同时,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特别是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农村发展的理念、方法与模式,探索出一条保护区社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而把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则是本项目的一个创新性试验。项目组织者、实施者期望,该项目取得的经验将可以在全国保护区以及贫困地区推广。

    自1980年代大规模扶贫以来,中国的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3%减少到2006年的3%,同期绝对贫困人口从26000万减少2148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贫困分布非常广;90年代以来,农村贫困大多分布在闭塞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区密集的山区。这些地区又是天然林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区。90年代以来又是中国“抢救式”地大量、快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时期。截止1989年,全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仅573个(不含港、澳、台地区)。而到2005年底,自然保护区猛增到2349个。据专家的初步研究,中国的农村贫困与自然保护区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592个国家级贫困县,496个(或总数的84%)分布在保护区集中分布的山区。这些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及生态脆弱片区的贫困人口,其共同的特征,一是因保护政策,守着森林资源而不能利用;二是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窄;三是家计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与保护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据估算,全国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贫困人口,大约有1000万人以上,占全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一半,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总结现有扶贫政策、方法和模式的利弊,坚持行之有效的经验,改进、创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政策、方法和模式,特别是引进被国内外证明是极其有效的、社区村民自主性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实事求是的运用,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暂新课题。因此,研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探索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这些贫困者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进而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要求的、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要求的;对作好保护区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FCPMC)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签署了合作开展“中国自然保护区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协议,以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扶贫开发双赢的机制和经验。项目分成三个组成部分:(1)政策研究、(2)试验示范项目、(3)保护与扶贫的能力建设与加强。本试验示范项目的目的在于探索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扶贫开发和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验供其它类似地区借鉴。

    广西大瑶山既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既符合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支持范围,又是典型的生态区域和边远贫困区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大瑶山的村民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林失去了他们的资源的部分(甚至大部分)使用权,失去了利用其资源进行开发的机会。大多数村民仍旧贫困,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既不能让当地村民长期贫困,也不能放弃保护、不合理地开发资源以达到脱贫、改善生活水平。显然,需寻求自然资源保护与扶贫开发双赢的机制。因此,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保护与社区自主发展试验示范项目设计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针对并克服上节讨论的制约因素,探索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林周边社区的扶贫开发以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机制,为全国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保护与扶贫开发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试验示范项目的总目标为:探索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扶贫开发和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验供其它类似地区借鉴,并为“政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具体目标包括:(1)到项目结束时,试点村屯的产业基础基本形成,村民的收入有所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和自我发展能力生产生活技能、管理能力等)得到改善;(2)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及水源林的科学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护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和谐;(3)探索出不同组织和跨(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保护与发展的良好运作机制。

    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试验示范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 (1)产业开发:以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为主,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促进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林的保护;(2)农村能源:为村民提供替代能源,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能源需求,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林提供屏障;(3)自我发展和管理能力:增强农户的生产技能、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外出就业技能、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等;(4)基础设施改善;(5)加强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

    项目将采用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实施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在国内外都普遍受到重视。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索自然保护区贫困社区保护与发展的试验中,也必须借鉴这一经验。如,广西金秀圣堂药业公司+农户+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金秀县瑶山王茶业有限公司+农户+基地发展石崖茶和大叶茶等。另外,项目的实施要广泛采用参与式方法,从项目的提出、项目的实施、项目资金使用均充分尊重广大村民意愿,由村民自行决定发展什么项目,先做什么项目,重大项目由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发挥群众集体智慧。

    据悉,大自然保护协会于1951年创立于美国,历经50多年的不懈努力,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国际组织之一,并位居美国十大非盈利性机构的前列。协会的一百多万会员和1500多名来自商界、政界和学术界精英的董事会和分会理事会成员遍布美国五十个州、南美洲和亚太地区。协会在美国拥有并管护着面积达600万公顷的1600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民营自然保护区体系。同时,在南美洲、加勒比海、亚太地区以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协会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保护着4000多万公顷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8000多公里的河流。我们坚信,呵护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此,协会一贯秉承和坚持合作、非对抗的原则,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精诚合作,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来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大自然保护协会于1998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在长江上游的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云南西北部地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携手合作,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绿色节能建筑示范、环境教育、社区替代生计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为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又成立了北京办公室,相继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等中央部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正在开展包括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中国森林多重效益与气候变化、全国自然保护区调研、规划以及促进绿色木材采购等项目。

    协会获得公益慈善监督团体的高度评价:达到了美国商务促进委员会智捐联盟(BBB WiseGiving Alliance)的所有公益慈善问责标准;美国慈善研究会将大自然保护协会评为“A 级”慈善公益团体;协会的非凡业绩得到“慈善机构领航员”评估机构的赞赏,被评定为“行业优秀/合格级”;《福布斯》杂志在对美国最大慈善团体的年度调查报告中将协会的筹资效率评定为89%。由于成绩卓著,江泽民同志曾亲切接见TNC总部及中国部负责人;云南省政府曾授予TNC云南办事处顾问爱德华先生“外国专家彩云奖”。中国部负责人牛红卫荣获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的环保杰出人士。

    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和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组的指导下,外资中心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6年10月在云南联合举办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培训班,来自东部9个省扶贫系统的官员接受了一次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的难得的学习和培训。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也成为两个机构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7年3月22日,外资中心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签订的五年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将在三个层面开展具体的项目合作:一是开展自然保护和生态脆弱区及周边地区扶贫模式的课题调研;二是在扶贫系统开展以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建设活动;三是在自然生态保护特殊区域开展试点活动,探索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