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处所动态

云南省社科院培训部:2016年云南省干部专题研修班系列讲座之十

时间:2016/10/8 11:18:46|点击数:

扶贫开发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2016年9月9日下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向跃平研究员在2016年云南省干部专题研修班上采用参与式方法开展了“扶贫开发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的案例教学。

  向老师以云南省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委会古茶园、云南省贫困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评估——宾川县、屏边县第三方监测评估为例,围绕“布朗族茶叶种植混乱、农民收入低的现象,如何解决这种困境,保障农民收益”、、“农户为什么不愿意脱贫,针对这种现象给出解决措施”两个问题让学员分组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各位学员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各组选派代表做了大会的汇报发言。

  关于第一个案例,学员们在汇报中讲到茶叶种植现象混乱,农民经济收入低在不同层面都有原因。在农民层面:农户因诚信问题,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村庄空壳现象严重,干部培养青黄不接,缺乏像华西村吴仁宝这样有才干的领导人;农民本身因为贫穷,存在短视现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经营成本较高。商家层面:商家缺乏诚信,拖欠茶款;茶叶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品牌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政府层面,政府责任存在缺失,政府没有很好地引导农民积极把握市场规律,建立交易平台,对于不诚信的问题监管不严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茶叶运不出去,不能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自然卖不上更好的价钱。针对这种现象,学员们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第一,建立统一的标准,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第二,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农户+基地+合作社+党支部”的合作形式,地方党支部应该带动地方致富;第三,积极引入资金,在本地建立企业,并进行股权制改革,茶叶的深加工、品牌创建都在本地完成,拒绝外来茶叶进入以次充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选贤任能制度,培养农业经纪人,实现产销一体化。这些建议得到了向老师的充分认可,向老师补充到:要将云南的资源变成资产,将资产变成资本,让农民持续地获得收益。

  关于第二个案例,学员们在汇报中提出,农民不愿意脱贫是有原因的。在农民层面:如果承认脱贫,就意味着将失去一笔可观的收入;农民们担心脱贫后将得不到政策的照顾。农村不仇贫。在基层政府层面:扶贫工作队员的责任心不强,镇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贫困的筛选不严格,执行标准不统一等等。在国家层面:对于贫困的政策很优厚,农户对政府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思进取等靠要”;贫困政策多变,执行不力。制度方面:包产到户的政策执行三十多年来,很多公共设施都已经废弛。

  针对这些问题,学员们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首先在国家层面,要制定出客观公正的标准;建立扶贫大数据,实施精准扶贫;加强工作人员的配备,实行百分制,责任到人;建立切实有效的退出机制,对脱贫后的相关政策要落实到位,真正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地方基层政府要认真对待脱贫的问题,对真正贫困的农户要照顾好。其次要加强宣传,以脱贫致富为荣,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农户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扶贫产业建设,建立有活力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之路;建设或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尽量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要加强教育,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看看,开拓思维,在思想上摆托“等靠要”,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农民自身要增强脱贫致富的意识,以脱贫致富为荣,不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而要勤劳耕作,财富源于一步步的积累。

  临近培训结束,学员们似乎意犹未尽,向老师对学员们的汇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掌声中结束了当天的培训。

              

                             (学员分组讨论中)                                                  (学员发言)

  

                                                                          (培训部 张林 )

来源/作者:张林/培训部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