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所萧霁虹所长应邀赴韩国参加“第6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8/8/9 15:06:07|点击数:
2018年6月26日至7月1日宗教所所长萧霁虹研究员应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校潘先燮校长、神明文化研究院金白铉院长邀请,参加其人文学研究所、韩国道家道教学会、中国学研究会主办的“第6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宗教所所长萧霁虹研究员应邀参会
中国传统学术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子部中的核心“诸子之学”又被称为“子学”。“子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子学”是“子学”为适应当今新的时代背景而发展出的新形态。2012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新子学”构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新子学”概念,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其概念具有一般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从一般意义上说,“新子学”主要是相对于“旧子学”而言的。它一是要结合历史经验与当下学术理念,在正确界定“子学”范畴的前提下,对诸子学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将无规则散见于各类序跋、笔记、札记、史籍、文集之中的有关资料,予以辨别整合,聚沙成丘;二是要依据现代学术规范,对原有的诸子文本进行更为深入的辑佚、钩沉、辑评、校勘、整合、注释和研究;三是要在上述基础上,阐发出诸子各家各派的精义,梳理出清晰的诸子学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推动“百家争鸣”学术局面的出现。近期,国学的复兴是大势所趋,“新子学”亦是应此时代潮流而生。关于“新子学”与“国学”的关系,方勇教授认为“‘新子学’将承载‘国学’真脉,促进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新子学”从文献、学术史、思想创造逐步深入研究,先后在上海、台北举办“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既观其细,也观其大,既通古,也明今。此次在韩国江陵举办的“第6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21世纪全球性视野下的新子学与中国学。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100余位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围绕“新子学”、“道教”、“道家哲学”、“中国学”、“老子与管子”、“庄子与庄子百家”等8个专题,针对“新子学”的发展、中国学研究诸问题,进行了讨论。萧霁虹研究员在“道教”专场发表论文《道教科仪在云南的传承与演变》,从道教科仪的完备构架系统,探讨道教教理教义由科仪的敷演得到阐释与传播,在中国地方社会不同的生存形态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地域性的道派传承,道教科仪在大传统之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派系。与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的道教研究学者进行交流。
韩国江陵大学校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第6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以“新子学”讨论为中枢,广泛涉及中国思想研究,尤其突出当代世界语境,对于“新子学”发展以及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与会学者认为,“新子学”作为一个当代学术讨论的范例,不仅要面对当代中国的语境,也要注意到不同学术脉络,要注意到当代问题意识以及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本次学术会议对于了解东亚思想格局以及中国学术的跨国性,推动各国学者之间的“新子学”交流,对于当代韩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作者:宗教所/萧霁虹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