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智库创新团队”邀请张光平教授举行系列讲座
时间:2019/4/4 16:45:13|点击数:
2019年2月15日和22日,原云南省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张光平教授应我院“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智库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赵姝岚研究员的邀请,为团队成员分别举行了以“澜湄问题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和“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为主题的讲座。
张光平教授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长期从事东南亚、南亚经济发展、国际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曾任云南省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南亚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是首批中国软科学家专家库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前期研究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
讲座现场
在“澜湄问题研究的起源与发展”讲座中,张教授指出,“澜沧江—湄公河”纵贯9个气候带,是一个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流域内的国家属于不同国体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体制,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具有多样性。澜湄合作是大湄公河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湄公河的研究与开发始于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在1975年以前,研究与开发主要以探索发现、争夺资源为特征;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国际格局也发生了的历史性的转变,东南亚地区局势动荡,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内的边境贸易逐渐兴盛,对大湄公河的研究逐渐缓慢发展。1992年10月,亚行在马尼拉召开首次湄公河流域国家圆桌会议,六个沿岸国家代表参加了会议,确定了合作的框架协议和顶起磋商机制,就是后来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这一合作机制主要由“国家领导人会议” “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工作组”四个级别的组织机构组成。GMS合作成立后主要围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理由等五大领域展开合作。到目前为止GMS合作机制已经形成了27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时,GMS已纳入自贸区的合作框架内,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讲座中,张教授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发展现状”“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解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机构和各个阶段的研究议题。他认为,国际关系学是一门专业学科,中国把从事这一领域工作叫做国际问题研究,大部分理论是从国外引进和翻译过来的。科学研究首先要确定有价值、有意义、有创新、有原创性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再进行文献梳理,了解前人对选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度和水平;然后找出切入点和视角、提出有意义的假设,对假设的验证;最后对自己的研究做一个结论性的总结。我们提倡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国际关系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遵从研究程序和规范,扎实地进行研究。
张光平教授的讲座以理论为基础,问题为导向,讲座中围绕主体,以自身多年的研究积累及调研实践为例,为创新团队成员带来了两场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讲座,受到了团队成员的欢迎。张光平教授讲座结束后,与参会者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就国际问题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科研人员的学习和提升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张老师也对创新团队成员提出了希冀,希望大家明确研究的目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动对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研究。
邀请张光平教授开展讲座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智库创新团队”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智库创新团队”还将陆续邀请国内外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国际问题研究方法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及新方法的学者为创新团队成员举办讲座,以提高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
来源/作者:《东南南亚研究》编辑部/孙喜勤 责任编辑:代丽